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信息·动态 > 正文
探讨开放观念下的民族与国家关系
——“区域、民族与中国历史的叙述”系列研讨会举行
m.folksfolks.com 2009-08-20 17:00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日前,由中国文化论坛与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区域、民族与中国历史的叙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也是以此为主题的一系列相关小型研讨会的首次会议。

  据会议发起人透露,召开这一系列小型研讨会的目的,就是希望用区域问题研究的拓展,来替代国内社会科学界长久流传的民族、国家等研究概念题设。这一设想,最初来自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去年7月于福建泉州召开的“东南与西南——寻找中国人类学学术区之间的关联性”学术研讨会。在那次研讨会中,众多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交通史、思想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讨论东南与西南两大区域研究的历史关联。区域研究成为研讨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并得到初步的讨论。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和应邀主题演讲人之一、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均认为,区域研究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及海外的中国研究所共有的学术遗产。为容纳区域研究本身丰富的学术史遗产及避免对其进行概念化的理解,他们建议将区域研究视为一种值得延伸的观察视角。

  在众多关注区域研究的学者看来,区域研究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如何重新看待“中国”这个概念的含义。过去对区域的讨论,常被先置于“民族”或“国家”等概念之下。改革开放以来,费孝通等老一辈社会科学家在总结民族学研究的遗产时,曾提出民族地区的“走廊”概念,试图借助于这一新概念,从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角度,更新“民族志”书写的方式。但遗憾的是,至今,固定化的“中心-边缘”二分法,依旧制约着学界的文化与历史叙述。同时,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重建以来,中国学者对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现代性等问题展开了反思,但民族、国家等概念依旧制约着学者对于中国历史与现状的解释。有鉴于此,会议发起人认为,中国区域研究学术遗产的启示表明,我们需要更为开放的“区域”观念,以使我们对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思考,能真正突破近代民族-国家概念框架的限制。这一“区域”视角,应在不同于已有的“帝国”、“天下”、“中心-边缘”、“文化”、“文明”等概念的同时,与之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

  在筹划本次研讨会的过程中,会议发起人意识到,拓展区域研究需借助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包括在这方面有丰富研究传统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也包括交通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学、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等相关专业领域。因此,他们认为,可以在中国文化论坛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资助下,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提供出版合作,召集有关同仁,围绕区域研究的主题,以研讨会为形式,召开3至4次相关会议。

  “区域、民族与中国历史的叙述”学术研讨会,初步展示了这一系列研讨会的风貌。与会者围绕着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人文与历史地理学、中外文化关系史等专题展开研讨,邀请相关专家作主题发言。在民族史、人文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获得了丰厚研究成果的西南、东南、西北、东北等地区,从事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间段研究的学者,针对中国历史叙述中的民族与边疆、中国社会科学学科与民族概念之间的关系、区域与多民族关系研究方法、族群认同与区域自治政策、古代“大一统”观念、土司制度、对外关系与民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对话。(王杨伍)

(责编:申家驹)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