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高层声音 > 正文
刘云山: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文学精品
m.folksfolks.com 2009-11-03 11: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三、文学创作需要不断深入生活、汲取营养

文学创作是艰苦的精神劳动,是作家对生活的勘探、开掘与发现。把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对这个问题的精辟论述,至今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地说,在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上,我们有时解决得好,有时解决得不够好;有些人解决得好,有些人解决得不够好。解决得好,我们的创作就上得去,就能拿出好作品、大作品。现在,我国文学作品数量应该说已经很多了,但真正富有生活底蕴、能引起强烈共鸣的作品还不够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不够。现代农业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文学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闭门造车,就不会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资讯十分发达,不出门就能获得丰富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不要深入生活?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通过各种媒体,固然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很多素材,并且我们也要利用好现代传播手段,但不能以此代替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挖掘到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去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媒体报道很多,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很多信息,心灵也会受到很大感动,但这与现场体验到的震撼程度是很不一样的,许多到过抗震救灾一线的作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所以,深入生活应当是作家的必修课。深入生活,要提倡下得去、蹲得住,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深入生活,不仅要熟悉生活,更要培养对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人的感情,如果不到生活中与人民群众接触交流,不在生机勃勃的实践中经风沐雨,对所要表现对象的真情实感就无法培养起来,创作激情就无从谈起。深入生活,不仅要有生活的积累,而且要有经济、科技、金融等多方面知识的储备,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就难以准确深刻地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应当说,现在我们深入生活,条件更好了、内容更多了,但要求也更高了。

当然,有了生活之后,还要用心进行提炼、开掘和萃取,这就有一个如何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问题。现在社会生活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复杂、更五光十色,理解把握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家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国情,还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要有广阔、深邃的眼光。优秀的作家往往既有生活的积淀,也善于进行生活的再造。许多优秀作家的成功,既得益于长期深入生活,更得益于对生活积累的反复淘洗、筛选、发酵和提升。如果说生活是粮食,文学是美酒,那么创作就是对生活的酿造。没有这个过程,生活还是原始素材,还不能变为感染人的文学作品。对作家来说,需要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需要有驾驭和把握生活的高超能力,需要有充满理想的艺术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既保持生活的鲜活又不拘泥于生活,使写作成为生活的深加工,成为思想的再提炼,成为感情的炽热燃烧。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