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市场价格难以反映经济价值
价格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指挥棒,价格既由供求关系决定,又引导供求的变化,促使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可以说一切企业经营活动都是围绕价格展开的。按照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市场价格涵盖了所有现存信息,代表着最佳的估值。只有在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价格失灵。但是,危机中金融产品的价格走势表明,在金融领域,价格可能很难反映真实经济价值。以石油期货价格为例,2008年最高达到每桶147美元,最低的时候仅有36美元。市场价格短期内的暴涨暴跌,反映的显然不是经济价值的变化。而且,由于金融承担为其他商品定价的职能,使得实体商品的价格也经常出现背离经济价值的情况。例如,“次贷”危机中,曾经出现过一栋别墅只卖1美元的怪现象。
市场价格难以反映经济价值,其实是金融活动的特性所决定的。一方面,金融活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远高于一般实体经济活动。金融创新日益复杂,即使聚集着大量专业人员并能看到金融机构内部数据的监管部门都看不懂,更何况普通投资者与客户。另一方面,金融产品价格更容易与真实价值相背离。价值决定价格,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本源。因此,一般商品的价格,即使短期内可能受供求关系、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其价值本位的。但作为虚拟经济活动,金融产品由于几乎无法衡量劳动价值,价格变化自然也就进退失据。
3.职业经理不缺乏资本欲望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为了100%的利润,它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9页)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贪婪性的生动刻画。如今,100多年过去,随着企业特别是公开上市企业股权的日益分散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的管理权都转入职业经理人的手中。金融危机前后的大量事实表明,CEO们对利润的追逐似乎比资本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7 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首席执行官们(CEO)的平均年薪约为1200万美元(约为美国一般工人工资的344倍),全球最大50家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平均年薪更是高达6.7亿美元(约为一般工人工资的1.9万倍)。不仅如此,为获取高额奖金,一些金融机构的高管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做假账、隐瞒亏损等手段来欺骗投资者。这样的案例,早期的如安然事件,近期的如美国证监会起诉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一事,后者的CFO和CEO被控会计欺诈以及隐瞒“次贷”危机中的数千万美元损失。
- 2009-10-23龙永图:中国金融机构过度保守 亟待创新
- 2009-07-30银监会:未来三年将设130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