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依托结构调整化解大学生就业难
m.folksfolks.com 2009-12-10 08:59  曾燕波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我国总体人力资本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本应不成问题。然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却日趋严峻。一方面,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已相当务实,认同先就业后择业的价值观,薪酬预期一降再降。那么,为何大学生就业还这么难呢?金融危机加重大学生就业难度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连续上升。200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8万,2009年为610万。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为34万人,2005年增至79万人,2007年与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如果2007年与2008年的未就业学生与2009年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起竞争工作,这个数字将高达860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2008年9月以来,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它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外市场业务的缩减,二是国内市场需求受影响。这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数量矛盾更加突出。金融危机导致出现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创造一百万个就业岗位。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保八”,也就是说,2009年我国可依靠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相对2400万劳动供给数量而言,劳动力市场仍然要面对严重供大于求的现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还存在一个“滞后期”。这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可能会表现为由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企业转向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向规模以上企业、由农民工转向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劳动供给数量与劳动需求数量上不平衡可能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显然更易受冲击,从而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出来。

重视总量失衡背后的结构性因素

时下有一种看法,将大学生就业压力推责于大学扩招。其实不然,扩招虽然带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扩招后的大学生即使不读大学,一样要就业。目前,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与我国13亿的人口总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大学生数量远远没有过剩。西欧国家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都在35%以上,而且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就业难问题。那么,为什么我国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