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动力观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确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开放也是改革,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根本依据,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劲动力。
提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党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怎样正确认识新社会发展的动力性质,怎样科学把握发展动力的运行机制,是执政的共产党人面临的历史新课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清楚,犯了错误,才导致了体制的僵化、活力的丧失。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党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后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以及基本国情的判断上出现了失误,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把它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键——改革开放,科学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系统地回答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特点、评价标准等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一系列问题,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独创性贡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独创性贡献。
改革开放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既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生长点。改革开放是同我们党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穷、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09-12-24罗敏: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在城乡关系上的应用研究
- 2009-12-24李君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中共和苏共有过两次争论
- 2009-12-24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 2009-12-22冯俊: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者和促进者
- 2009-12-22袁周:对运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原理判断当代战争性质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