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理论参考 > 正文
近年来《共产党宣言》研究的十大进展
m.folksfolks.com 2010-01-19 08:17  李军林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8.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解读

胡文建认为,这句话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这句话开宗明义地向全世界宣布了共产党人的最高的理想追求、最终的奋斗目标,同时科学地、概括地指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史家亮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对这句话展开研究,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不能忽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每个人和一切人实际就是共同体概念的两面观,共同体由每个人组成,每个人是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叶汝贤认为,这句话是《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终生为之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不息的主题,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它不重视,也不理解。事实上,这个命题正确解决了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四重关系(矛盾):一是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二是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三是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四是一国之内的每个人同全世界范围内的每个人的关系。文章还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解读,进而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9.对《宣言》主要观点之 “两个必然”的解读

张国胜、王国平认为,要深入领会“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精神,必须弄清楚“两个必然”及其相关理论的真正历史坐标。在此基础上,作者就“两个必然”还管不管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第二,低潮中的社会主义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因此,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郭荣华结合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对“两个必然”理论进行再思考,认为尽管“两个必然”理论在论证时有两个估计不足的缺陷,但其基本原理并未过时,其真理光辉永存。

10.关于《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关系

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宣言》的思想与中国实际发生过三次结合。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毛泽东运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中国革命状况,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使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石仲泉系统梳理了《宣言》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脉关系。

(作者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