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从两封旧札看张东荪的“中间路线”视角
m.folksfolks.com 2010-01-26 07:57  李 甡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张东荪(1886—1973),原名万田,字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

抗日战争初期张东荪即开始力倡“中间路线”。1946年5月22日,他在一篇题为《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的演讲中,把他的“中间路线”主张第一次较系统地公之于世。他特别强调,要把“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转,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转。在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形势下,使中国得到一个和谐与团结、并由团结得到统一”。这近于天真的想法,当然不可能变成事实。此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加紧反共。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奋起反击,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节节胜利。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已乏还手之力。张东荪的信札就写在这个时候(时任清华大学教授、民盟副主委)。

张东荪的信是写给余宗范的复信。余宗范(1906—1995),《舆论》半月刊的发行人兼主编。该刊于1948年9月1日在上海创刊出版。余是九三学社成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任江苏淮安分社主委、名誉主委。

从张东荪复信的内容可以看出,张与余是一对相互信赖、无话不说的朋友。因而信一开头就向他流露了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和不满:“政协未协,犹复奔走宁沪者凡三度,终冀得挽回破裂,乃不幸竟无成。而旅居所费多借自友人,迄今犹有负债。自信对国家、民族,在良心上无愧也。”虽然是赔了旅居费,落个一场空,但他有怨而无悔。继而,对余信中所言国共“双方作长期打算”的观点表示不予认同:“来书谓双方做长期打算,实则恐是宣传。”并举例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据有人确知,政府军队之数量,已小于对方约为二与三之比;且对方补充亦同样困难,俘虏居百分之九十。似此情形,双方皆难以持久,加以经济已近崩溃,此方更不易维持。故长期化之说,殆为主观愿望,不可轻信也。”应该说,张东荪对蒋介石政权岌岌可危局面的评述是很有道理的,但对革命力量的认识则未免太一叶障目了。当时的人民解放军队伍中,的确有相当数量的原蒋介石军队的起义、投诚人员。这些将士投入革命队伍,迅速壮大了革命阵营的战斗力,这恰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革命力量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强大和持久力。这已经被不久之后蒋介石政权的崩溃和新中国的建立的历史所证明。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