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人口较少民族:怎样留住最后的文化遗产?
m.folksfolks.com 2010-02-23 10: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来说两句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随之面临着强劲冲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人口在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在他们所居住的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和民居正在减少,大量传统民族民俗实物正在消失。

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部分委员们热议的话题。43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提案。为推动提案的办理,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将“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年度重点调研的课题之一。

夏末初秋,北京的早晚已有了秋的凉意,我国的南方依然是烈日炎炎。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刘峰岩、王生铁任组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任副组长,部分政协委员及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负责同志组成的调研组,踏上了广西和云南的调研旅程。

在行走中触摸真实的民族文化

——广西和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为了尽可能地多看一些村寨,多了解一些真实情况,调研组向地方陪同的同志表示,哪怕是翻山越岭披星戴月也一定要进村入户。同志们每到一地,即兵分几路,来到村民家中,察看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生产和收入情况,听取他们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和愿望。

调研组看到:广西凤腾山毛南族的古墓群和云南芒捧阿昌族的奘寺,作为人口较少民族不可移动文物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加大了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文物普查的力度,广西新发现人口较少民族不可移动文物近30处,云南新发现近50处;在建设人口较少民族专题博物馆的同时,广西、云南依托区域性综合博物馆,收集保护了一批人口较少民族的可移动文物。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力度的同时,一批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也列入各级名录,得到比较及时的保护。

在广西,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得到积极推进。以民族博物馆为龙头的“1+10”博物馆办馆模式,为传统博物馆与新型博物馆之间的合作、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开创了新的途径。

在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村寨被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这种以村寨为基本单位实行民族传统文化在原生地整体性保护的方式,为人口较少民族村寨历史文化的保护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