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的出台,为2010年的中国经济得以扩展新的制度红利释放空间提供了可能,也必将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预期前景。
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2010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我国以出口导向型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需时日,而金融危机袭击下的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仍给人雾里看花之感,加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作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的欧盟,当下深陷债务危机,今后的发展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对中国的出口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这促使我们必须也是迫不得已地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以国内需求的启动来缓和国外需求下滑的压力。国内消费需求囿于社会保障不健全和居民收入增长乏力等因素不可能短时期内大幅提升,唯有寄托于国内投资需求增加以迅速提振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投资拉动同出口导向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显著特征,在扩增中国经济总量的同时,加深了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与紧张,弊端日增,时至今日仍无太大改观,提高投资效率、改善投资结构已是当务之急。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于2008年11月出台“4万亿”刺激计划,随后启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扩大交通、电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猛增。但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投资增长31%,其中国企投资增长40%—50%,民间资本投资只增长27%。由于国家主导的4万亿元投资巨大,而民间资本有被弱化的倾向,这种投资上的不对称,直接引发了2009年下半年关于“国进民退”的质疑。
质疑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主导投资的效率一直备受争议。从投资效率和对民间投资的挤出及地方政府融资风险不断增加诸方面来看,政府主导的投资到了该撤出的时候了。在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和信贷增长等刺激性政策拉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靠刺激性政策增加投资能力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自发的民间投资便是推动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内生动力,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环境亟需民间投资接过国有投资的接力棒。
资本并不因所有者不同而改变其逐利之本性,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允许生产要素能够自由地流动和公平地竞争。民间投资在中国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行业门槛限制,或过高,或根本不允许进入。比如2005年国务院曾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但根据有关方面的调研情况,目前全社会80多个行业,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只有41个。另外,民间投资在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所占比重也非常低。
此次颁布的《意见》,相较而言,力度更强,措施更细,对于当前经济具有十分显著的直接的意义。我们认为,其所昭示的不仅仅在于国家经济困窘之时民间资本可以依赖,可以支撑起一片蓝天,更为重要的或许是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从政府主导型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这两次重大改革。可以预期的是,第三次重大改革必然会发生于政府自身的运作模式上,体现于经济,则表现为放开管制、破除行政垄断。而我们当前正面临着启动这一改革的难得机遇。
机会难得,机遇难得。当前要做的工作是,加快制定落实《意见》的相关具体措施,以此为切入点,全面启动民间投资,切实将民间储蓄的优势转化为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形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政治的稳定有序。
- 2010-06-08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
- 2010-06-08全总组织千名劳模参观上海世博会
- 2010-06-08中非民间和平与发展论坛举行
- 2010-06-08中国社科成果将“打包”展示
- 2010-05-28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