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恳回应方能避免公信力缺失
2010-07-05 16:00:13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秀钦 我来说两句 |
对延伸到公共领域的事件,任何试图模糊处理的念头都是错误的 近来,陕西咸阳“122件于右任作品不知去向”的事件引发持续关注。个案之外,大家更希望从中窥见出普遍的意义,在制度和管理上做些“亡羊补牢”的文章。 7月3日,联合调查组公布初步调查结果,表示“已查实112件,另有6至9件仍在调查”。但这样一个只召开了10分钟的情况通报会,并没能有效回应民间的猜疑,反而留下了许多“漏洞”:作品总数无法和“122件”对得上、对捐出一个月后即“缩水”4件的事实缺乏交代、向三原博物馆移交作品的数量存在出入……此外,公安部门没有开口表态并展示证据,对于媒体的问题一概不予回复,并将希望获知真相的捐赠人请离出场,这些做法也引发了舆论质疑。 值得警惕的是,很多质疑已经从文物失踪事件转移到调查本身。比如,在咸阳市政协副主席、联合调查组组长李文化表示“不存在私分问题”后,就有媒体对于“多年个人保管不算私分”的说法提出质疑,并对由政协官员担任调查组组长表示了疑虑。 许多猜疑更是走向了诛心之途——自己调查自己的“调查组”缺乏合法性,自然底气不足,加之利益纠葛太多,还能指望有多少诚恳回应?而当事情不能被说清之时,人们的虚构能力就会显得异常强大。 和很多危机事件一样,本次事件又展现出“各说各话”的迹象:有关部门强调已取得调查进展,但许多“疑点”却并未解开——为什么数字对不上?为什么很多信息说不清?为什么捐赠人被请离出场?如果不从一个个具体的质疑开始解答,公众疑惑就无法得到澄清,就很难买调查结果的账。 或许有人认为,事情都过去二三十年了,当事人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调查来调查去未免有些“悲哀”,绝大部分作品能追回来就行了,何必件件计较没完没了?就个体而言,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对已经延伸到公共领域的事件,任何试图模糊处理的念头都是错误的。如果说文物丢失对公众是第一次伤害的话,那么迷离的真相迟迟不能揭开、散落的文物迟迟不能“归位”,无疑会造成新的第二次伤害,并持续损害公权部门的公信力。 对真相的追问不是无聊的“围观”,这里包含着这样一个命题——假如再给捐赠者卓登先生一个机会,他还会不会将122件于右任书法作品捐赠给咸阳市政协?答案多半是不会。假若这类充满迷雾疑云之事不早早释解,我们又如何培养出社会积极健康的捐赠热情?或许,当大家“穷追猛打”不肯停下质疑的时候,他们是在期待一种能够说服他们的声音。对于公权部门来说,事已至此,只有诚恳地站在真相一边,才能从真相当中获得说服力和公信力,舍此别无他途。 |
相关阅读:
- [ 07-05]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有了“晴雨表”
- [ 07-02]新时期青年宣传工作的“破”“立”论
- [ 07-02]中越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 [ 07-02]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妥善审理11类案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