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改革开放需要理论、政策和体制创新,其核心涉及到国家发展方略
“根本出路是改革,加强体制创新。这绝不亚于1979年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转向较成熟、规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至少还需要30年,需要像1979年的艰苦卓越的解放思想和大胆的先行先试,推进体制创新和进步。”
近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中部地区的改革开放面临全新的环境,需要从新阶段、新起点起步,创新探索中部崛起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东部地区前30年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绩,但目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新变化,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的外向型发展模式需要转变,下一步要从外向型的小经济体模式转变到内需主导的大国发展战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部地区需要理论、政策和体制创新,唯有中部崛起,内需主导的大国战略才会初现雏形。
正如经济学家张培刚曾提出的“牛肚子理论”:中国像一头水牛陷在水田里,怎么才能离开泥潭?牵鼻子(东部沿海开放)牵不出来,牵牛尾巴(西部大开发)也是牵不出来的,必须在牛肚子上找到新体制和机制的支点,再拿一根国际化的杠杆,才能把它撬出来。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从中等收入陷阱和经济赶超陷阱中爬出来,否则我们可能陷入经济减速或停滞。
中部开放:面临全新环境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第一出口大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日本、欧洲经济增长会放慢,全球需求日益萎缩,而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未来五年美国出口要翻番,要创造200万新就业岗位。当大家都来分享这块不断缩水的“大蛋糕”时,全球贸易摩擦会增多,前30年东部地区靠出口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将很难继续下去。
据最新的联合国贸发组织2010年预测报告,中国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直接投资的第二大国。“全球来华投资现在进入服务业、房地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进入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内销的比重显著上升,外销的比重下降;来自自由港和避税天堂的增速加快,来自欧美日韩的投资增速明显减小。”张燕生对记者说。
前30年中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未来5—10年将基本转移完毕,没有便宜的年轻劳动力,甚至出现用工荒。下一步环境和资源的成本也会上升,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面临全新的环境。
“从比较多地依靠外需拉动,转到依靠内需主导拉动,今后城乡百姓的消费和民间投资会成为新的主要推动力,这种转变可能需要30年。”张燕生说,“过去我们靠出口拉动,因为你出口规模小,所以拿别人的蛋糕他不急;当你成为出口和经济大国时,不能靠别人拉动你。从国家战略来讲,这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回稳较快,但也有困难。中西部地区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显得更加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 2010-09-0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发展方式转变
- 2010-09-07赵珩:开征房产税应慎之又慎
- 2010-09-07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国际产业转移
- 2010-09-07徐崇温:国外近期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动向
- 2010-09-07认识经济特区与“新特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