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自主创新-支撑转型、引领未来
徐冠华:横下一条心来搞创新
辜胜阻:以新兴产业大发展促经济二次转型
柳卸林:发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
中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如果把由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的转变称为第一次转型,那么未来,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向高收入国转变的第二次转型。我们认为,推进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创新力度和创新强度,构建技术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利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只手”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目前,中关村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经济规模最大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年产值超过万亿元,创制了20项重要国际标准,150多项国家标准,60%以上的技术成果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而且新兴产业企业创业也十分活跃。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全国新登记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内资企业有5045户,注册资本达146.8亿元。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出现部分行业重复建设、规划过剩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各地区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产品技术层次的低水平建设。以节能产业为例,据有关资料称,全国3000多家从事半导体照明相关业务的企业中,70%-80%都仅从事下游应用的开发。世界银行有一个研究发现,在政府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只能解决20%节能环保问题。另有资料称,在化学制药、中药、平板显示、光伏、风电等产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剩、市场同质化、无序竞争等现象。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利益诱导、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倒逼”机制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往往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特别是面临高成本的瓶颈,依靠市场“有形之手”难以市场化和规模化,再加上“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以及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多为弱势产业的客观事实,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调节作用。首先,要统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区域间协调,合理布局、有序推进,防止陷入一哄而起、无序竞争的状态。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利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我们提出要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真正按照“十二五”规划从现在的3%上升到五年之后的8%,非常重要的就是要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通过企业的努力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