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2011年社会学主要研究议题及其进展

m.folksfolks.com 2011-12-31 09:40  李培林 陈光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来说两句

5 农民工研究: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备受关注

概括地说,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即农民工的收入获得及其影响因素问题、农民工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问题、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以及农民工的维权问题。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一个特有阶层,而农民工问题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社会问题。由于这个群体规模庞大(目前已经有2亿多人),以及他们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特殊处境,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非常重要的领域。

概括地说,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即农民工的收入获得及其影响因素问题、农民工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问题、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以及农民工的维权问题。

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但如何解释这个事实,则是一个需要大量实证研究来回答的问题。以往的文献普遍认为,正是农民工的户籍身份,决定着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具有城镇户籍的职工而言普遍较低。近年来的研究对这个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质疑。一些研究发现(如田丰),户籍因素主要影响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进入,也就是说,一些条件较好的劳动力市场是他们不容易进入的,这是影响农民工收入水平的第一个因素。而当农民工进入一定的劳动力市场之后,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似乎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影响农民工收入获得的,主要是他们的人力资本。其他一些研究则发现,对于农民工与具有城镇户籍的职工的收入差距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福利收入,在不考虑福利收入的情况下,在低端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的影响确实并不突出。

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地位,相比于具有城镇户籍的职工以及其他从事非农职业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来说,直观上是较低的。这种状况对于他们的社会态度的影响如何,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议题。一些研究发现,农民工的社会态度与他们的经济地位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那么紧密。例如,李培林和李炜的研究发现,农民工的社会态度相比城市社会其他阶层而言更加积极,他们对此提供的一个理论性的解释是:影响和决定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的不是经济决定逻辑,而是历史决定逻辑。其他学者的一些实证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

农民工的维权问题引发的研究,比其他相关议题引发的研究更加丰富。现有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农民工维权抗争的理论解释。在这方面,大体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框架。一部分学者,例如潘毅等人,主张从阶级分析入手来理解农民工的维权抗争行动;另一些学者,如蔡禾等人,则主要从社会运动理论入手,并且结合承认理论和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等,对农民工的维权抗争行动进行学理解释。这两种解释范式基本上是西方社会学所经常采用的主要研究范式,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中国的官民关系范式和人民内部矛盾范式在解释农民工抗争行为方面的作用也值得重视。

最后,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作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出路而不断被学者提及和探讨。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农民工的公民权利保障问题,当然,也涉及农民工自身的市民化意愿以及城市社会对农民工融入的影响。总的来讲,农民工的半城市化现象是当今中国社会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内涵,而且研究表明(如王春光),随着农民工的代际更换,农民工群体要求实现市民化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尽管并不是所有农民工都有这样的意愿。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需要国家层面相应的制度改革。

除了以上研究议题,2011年我国社会学的研究热点还包括城市化问题、劳动关系问题、家庭结构变迁问题、老龄化问题、社区研究、“80后”青年问题、网络虚拟社会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