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凯:当前领导干部六大“观念偏差”
m.folksfolks.com 2012-01-11 16:12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我来说两句
改善政府治理,应该说教化培训并非紧要问题。如果总结现代政府管理的国际经验,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高效、官员廉政是通过教育培训得以实现的。官员的思想道德教化,或者更宽泛地说官员本身的能力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政府运行,但是,决定政府运行绩效和官员表现的根本,当是政府运行的体制机制。现在的问题是,面对政府系统中的诸多问题,更多的措施还是开会动员、集中学习、培训轮训,翻来覆去讲空洞的道理、宏大的目标,讲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试图以教化代替制度创新,对于实现良好的政府治理只能是南其辕而北其辙。政府绩效提升和影响改善,必须走出以思想教育代替体制改革的怪圈。 偏差之三:将群众不信任政府的问题归罪于媒体,不适当地强调正面宣传 时下,可以说政府信任度不高,官员形象不好,但是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问题,分歧很大。有一些官员,把这些问题归罪于媒体的负面报道,指责媒体败坏了官员的形象,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求媒体多表扬赞美官员和政府。这种想法是很是有问题的。从媒体传播规律来说,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即“坏消息就是好新闻”。因此,媒体天然地更关注官员的负面行为和政府中的不良表现,西方把媒体的这个特点称为“扒粪”。从表面上,这种“扒粪”确实有伤官员形象。媒体对于政府来说,其关系可谓“如影随形”。官员形象不好,根子在官员。官员如果想避免负面报道,最重要的是避免负面行为。一个健康的政府体制,不能依靠媒体的廉价赞美来维持信任,而应该经得起媒体、公众的监督,甚至挑剔。靠控制媒体来营造的政府良好形象是虚妄的。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大致可从两个角度看,如果集中在官员本人作风、能力方面,可以归为社会信任;如果集中于政府规则制度方面,则属于政治信任。一般来说,如果在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到高层上访,基本上可以说群众对于这个政府体系还是有信任的,或者说政治信任还没有动摇。问题在于,如果上访者到了最高层,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甚至结果更糟糕,那可能就要引起对于整个政府制度的信任。政治信任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在体制外寻找解决渠道,到那个时候问题就变得严重,可以说问题就被政治化了。因此,巩固确立群众的信任,需要在增强制度的信任上下功夫。不论是中国改革自身的经验,还是国际经验,都说明,监督基层政府应该主要依靠民众。这就需要扩大基层民主,扩大有效有力的公共参与。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实现依靠民众来约束问责基层官员,而不是依靠上级官员把权力收走,依靠上级官员来检查考核。公众参与监督政府的过程中,媒体是最重要最有力的渠道。中国的改革,如果不能走到媒体和公众充分监督政府的境界,则断无成功可言。现在媒体对于政府官员的监督批评,还很不够,还应该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自由。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05]领导干部如何读史?
- [ 10-26]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 [ 10-17]领导干部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 [ 09-23]领导干部要强化思考力和执行力
- [ 09-21]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 [ 10-08]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双重考量
- [ 09-26]怎样使领导干部正确对待进退留转
- [ 09-26]侯且岸:领导干部应“知史”、“鉴史”
- [ 10-11]领导干部应在实践中塑造高尚的人格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