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 正文

王一鸣:“人权观察”滥用人权领域的话语权

m.folksfolks.com 2012-01-29 16: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来说两句

2012年1月22日是星期天,也是中国人龙年春节即将到来的除夕。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美国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选择在这一天,发布了它指责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权状况的《全球年度报告(2012年)》。其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在660多页的报告中虽然只占10余页的篇幅,但是其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歪曲和指责,着实令人惊讶。

有人说非政府组织天生就是以批评政府为己任的。而一个非政府组织将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以点评世界人权状况为己任却并不多见。而且,对“人权观察”的报告细细探究一下,却会发现,问题也很不简单。“人权观察”一年一度的人权报告发布实际上是国际社会人权话语权争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权观察”的资金来源和话语权目标

“人权观察”自称“不接受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政府资金”。但是,当有人批评它从荷兰乐施会获取大量资助、而后者的预算又大量来自荷兰政府时,“人权观察”在其官方网站上辩解说“我们从这些基金会获取私人来源的资金,而非政府资金”。对此,另一家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监督者”评论说,该说法不能获得独立印证。

“人权观察”2010年的年度预算是4800万美元。2010年9月,“人权观察”在宣布获得一笔来自乔治·索罗斯的十年1亿美元的捐款时称,“人权观察”计划大幅度增加职员三分之一,而且要“如同传统上影响西方大国一样,影响新兴大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当然要成为它的“影响”对象。

笔者认为,经济上的定价权,文化上的话语权,正是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予取予夺的法宝。当今,人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之一,拿人权说事已成为一些西方国家惯用的手法,是其政治和法律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话语权的形成、发展和使用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政府的事情,非政府组织也起了重要作用。

《领导力量》一书的作者、曾任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现为哈佛大学教授的约瑟夫·奈在2010年初撰文指出:“政府与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展开竞争,以强化自身的可信度,削弱对手的可信度。”他认为,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助力,非政府组织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使得“新公共外交”得以崛起。

中国学者庞中英也在2010年8月撰文指出,在过去30年里,中国是西方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国家”。他认为,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是所谓“软权力”投射。作为“软权力”的类型,美国、英国的许多政府机构,在达到西方的对华政策目标——比如“出口”西方价值,让这些西方价值“嵌入”中国的现代性方面,发挥了其他外交政策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

如同“人权观察”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在国内也会批评美国政府,但是总体上,特别是在外交方面,它起着补充和辅助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作用。在歪曲和丑化中国人权形象方面,它与美国政府的立场和调门是一致的,甚至还比美国政府更加无所顾忌。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