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潜规则”的三个有效路径
m.folksfolks.com 2012-02-13 10:23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其次,要把防止权力绝对化作为制度安排的重点。纵观人类历史,腐败问题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未绝迹过。而腐败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权力的制约机制。权力过分集中,尤其是权力的绝对化,必然会造成决策者的个人看法、愿望等主观性因素对决策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客观上也为决策者的“寻租”行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益的驱动,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文件、规定等明确了禁止的事项,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却是与之背道而驰的潜规则。 最后,要按照系统性的原则,解决制度安排不科学、不协调、不可操作性等问题。目前,我们党和政府相关的法规制度已经不少,但是潜规则带来的有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究其原因,除了人的素质、文化环境和既得利益等因素外,主要是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给潜规则的形成和蔓延提供了空间。例如,有些法规制度缺乏系统性,不严密,有缝可钻;有些制度太原则、不具体,难以操作;有些制度互相不配套、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有的制度仅仅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成了摆设;有的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则不执行;有的因为怕得罪人,伤和气而虚于应付;还有的标准不一,因人而异,在执行制度中对人严、对己宽,对“异己”严、对“知己”宽,使得制度的执行力大打折扣,没有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管物的体制和机制。 路径之三:加强文化建设——肃清封建主义文化残余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残余是当前社会中很多潜规则得以产生和维持的文化心理条件。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人伦关系为潜规则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社会氛围。现代中国仍受传统社会一些习俗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基于血缘和亲缘之上的伦理社会强调的是人和人关系的直接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任何间接关系都会给沟通带来不便,于是主动沟通的一方就会想方设法地通过某种手段,将自己与对方的关系转为直接关系。传统伦理社会的这个特点为潜规则的发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例如,民间亲朋好友之间的请客送礼、礼尚往来本属正常人际交往方式,但是一旦这种礼尚往来的风俗习惯突破了亲朋好友的范围而侵入权力运作的过程,就很可能使公共权力偏离正常的运行轨道,进而成为权钱交易的一种方式,当这种方式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潜规则。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过分强调统一和集中,过分强调对权威的服从,过分强调血缘关系等弊端,造成了我们在民族心理方面:妥协性有余,原则性不足;依附性有余,独立性不足;利己性有余,公平性不足等一系列弱点。这些弱点为潜规则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和延续,提供了文化心理背景。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26]古代官场的年龄潜规则
- [ 11-20]赖昌星、三鹿奶粉与镀金时代:如何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潜规则
- [ 11-06]教育潜规则:唯有改革可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