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高层声音 > 正文

外报关注习近平谈人权 称其弦外之音十分厚重

m.folksfolks.com 2012-02-22 15: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2月14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白宫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法国《欧洲时报》20日刊文说,中国副主席习近平,访美之旅举世瞩目。14日,习近平接招美国诟病中国人权问题,称“人权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弦外之音,堪称具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副主席习近平,访美之旅举世瞩目。他自首日会老朋友基辛格始即妙语连珠,继之以晤拜登、希拉里、奥巴马,见工商界,就中美关系,不断发表精辟见解。诸如劝美国“不要因大选因素给中美关系留下后遗症”的表述,可谓可圈可点,弦外之音十分厚重。14日,习近平接招美国诟病中国人权问题,称“人权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次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头条标题。

众所周知,人权观念是美中之间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两国高层就此曾多有交锋。但习近平一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谓是近年最为简洁、精彩的总结之一。其弦外之音,堪称具四两拨千斤的力量。佐以“增进了解,缩小分歧,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十六字令”,习近平“一言以蔽之”的弦外之音逐渐清晰。

首先,人权话语权一直为西方垄断,故自诩为老牌人权国家的政客,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放在人权山头的制高点,讨论起来,“一览众山小”,无平等可言,基本是一种肯定自己,指责对方的态度。而习近平一句“没有最好”,立即将这些国家拉下人权神坛,点出其与其他国家一样,仍有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第二,西方国家历来将世界以“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来划分,并由此引申出人权在这两种国家的“质”的区别,其潜台词是:多党制才有人权,一人一票才有人权,反之则不可能有人权。但习近平的话,点出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人权状况并不存在“质的差别”,而只有量的不同。

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一点人权都没有的制度,也不存在做到完美的制度。你可能这方面比我多,我可能那方面比你多。不好的要争取较好,较好的要争取更好。人权事业是一个向着“最好”努力,而又永远无法达到最好的渐变过程。如果全世界都承认人权事业永无止境,恐怕即使自诩“第一”的美国,似乎也不敢说“自己已经好到了底而再无增量努力的空间”。习近平的话,妙在既未为自己辩护,也未指责他人,而是说出一条任何人都无法反驳的朴素真理。

纵观人类走向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争取人之权利“更好”的人权进步史。以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各自走过的路,都可以找到对这一观点的支撑。西方与中国一样,也经历了人权的黑暗时期,美国也有过如同中国奴隶制般的黑奴制;欧洲也有如同中国封建社会般残忍的中世纪。西方通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最终以民主共和制度取代政教合一与封建王权,达到人权进步;而中国也在结束封建统治之后,结合自己文化特质,经过百年摸索,以一个屹立于世界的“中国模式”,取得人权领域长足进步。

如果看看21世纪前10年,东西方在人权领域平等对话、取长补短的空间十分广阔。欧洲的危机就说明,仅有罢工示威权利,并不能解决贫困加剧,最低工资缩水、经济增长乏力等等涉及“面包”的人权问题;而中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之后所出现的社会矛盾也说明,只有“面包”也不行,还必须不断探索体制改革,借鉴他国有益经验,才可能做得“更好”。

习近平这句话,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弦外之音,就是所谓人权的“普世价值”,是存在于不断改善人权的善良人类的心中,而非由西方意识形态界定。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激励世人在人权领域不懈努力,追求进步;劝告世人相互借鉴而非相互指责;取长补短而非妄自尊大。世界各个民族、各个文化,平等相待,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同时,向着“更好”的方向上下求索、不懈进取,将是未来全球范围内,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 责任编辑:林晨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