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病”三大症状警示中国
m.folksfolks.com 2012-08-27 16:27 周维宏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我来说两句
人口问题导致的社会危机 日本有一些学者不同意日本曾经有过“失落的20年”,他们比较了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相同时期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发现并不比欧美国家差。 但是即使这些学者也都同意,日本社会出现了人口危机,使得按总人口计算的经济增长陷入了长期低迷的陷阱。 人口学上把现代化社会人口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即多生少死阶段和少生少死阶段。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欧美国家经历了50年左右的黄金过渡时期。但是日本战后却没有经历这样的黄金时期,而是从第一阶段不停顿地进入了第二阶段。日本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初即开始低于人口替代水平(2.1以下),从80年代开始进入了少子化和高龄化的社会。联合国规定,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例达到7%,社会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14%,就正式为老龄社会;达到20%以上,就是超老龄社会。日本于1970年老龄化率达到7%,进入老龄化社会;1994年达到14%,正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达到20.5%,进入超老龄社会。日本人口老龄化率从7%增加到14%仅用了24年,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日本总务省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8月1日,日本总人口约1 亿2743万人。在总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占13.3%,创历史新低,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23%,创历史新高。 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意味着日本社会出现了人口危机。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不仅导致了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日本企业的生产扩大,同时劳动年龄人口也是社会消费的主力,也直接影响了社会消费的扩大。因此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人口问题造成的社会危机是所谓“失落的20年”的最大成因。 国际经济环境变迁造成的产业危机 除了上面两大宏观的因素外,日本学术界还在产业层面探讨了日本“失落的20年”的一些具体原因。我把它们概括为国际经济环境变迁造成的日本产业危机。 战后初期日本曾经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石油、化工和机械等新兴产业,奠定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石油危机冲击以后,日本及时调整战略,从“重厚长大”产品向“轻薄短小”产品转移,大量进军以家电为主的电子产品领域,先后击败了美国的汽车、电视、相机和音响等行业。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在产业上可以说是遇到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境地。“前有堵截”说的是日美之间在高科技领域的较量,日本大企业曾经在高清电视、电讯、数据存储等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试图抢得先机,制定世界标准,确立主导地位,但遭遇到美国的大力阻截,不是标准制式不被承认,就是落后一步而功亏一篑。更主要的是在IT革命的浪潮中,和美国相比,日本竟然毫无建树,默默无闻。“后有追兵”指的是在传统的家电领域里又遭遇到了先后步入高速经济增长的亚洲新兴国家如韩国、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奋起直追,在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的作用下不得不让出了大片江山。 进入21世纪,日本社会不得不对为什么会陷入如此的境地进行深刻的反省。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的21世纪战略委员会在它的《21世纪日本政府战略》报告中检讨认为,日本在计算机领域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语言的问题,由于日本人的英语水平差,所以在计算机编程和应用领域还不如虽然经济落后却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印度,报告要求政府未来要学习印度,将英语列为准官方语言进行全民普及。 日本经济界还对过去被视为日本企业法宝的日本式终身雇佣制度和论资排辈的年功序列工资制度进行了反省。认为这样的制度埋没人才、压制创新,不利于产业竞争。于是日本企业纷纷开始学习欧美企业,导入了绩效工资和高薪竞聘。 上述的反省有的颇有见地,有的似是而非,但只要日本经济未能走出“失落的20年”和“失落的30年”的阴影,类似的检讨和争论在日本社会就会不停地进行下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所列举的日本社会的近20年来的三大失落,虽未必全面和准确,但也能提醒我们自己,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已持续了近30年之久,我们未来也许也会遇到发展停滞的陷阱,那么日本社会的经验教训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和咀嚼。 (作者为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