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龙岩频道> 时政> 正文

农技推广,困在“最后一公里”

m.folksfolks.com 2013-05-23 08:43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2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蔡添高 廖进 文/图)

【核心提示】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广大农技人员奔赴田间地头,察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向农户传授各种农技知识。而在忙碌的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和困惑。近日,记者来到闽西农村采访,深入了解基层农技人员的烦恼和心愿,也记录下当地创新农技服务机制的努力与尝试。

铁山农技站如今只有站长一人坚守岗位。

一个基层农技站的无奈——

期待重回“风光时代”

龙岩市新罗区铁山农技站算是新罗区较好的农技站,但就是这样一个农技站,也有不少无奈和苦衷。

铁山农技站有过自己最辉煌的时候。大概在1999年之前,那时农技站不归乡里管,属于区农业局直属机构。农技站工作人员除了日常的农技推广,还会销售一些农药化肥。站里面有自己的农田、仓库等资产,并经常承担一些农业推广项目的示范工作。

“那时农技站是香饽饽,收入远比政府其他部门高!”站长林龙辉说,“但是好景不长,农技站划归地方乡镇管理后,直到今天都还算是处在持续没落期。”

从那时起,铁山农技站从未引进新生力量,在编的4个人员都已经40多岁了,除了站长还坚守岗位做一些农技推广工作之外,其他人或被其他部门抽调,或从事镇里面的拆迁、养殖业污染治理等中心工作。

对于像铁山这种靠近中心城市的乡镇,农田越来越少。农技站如何寻找出路,是林站长一直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特色农业,农技站的存在可有可无。”他说。

对于铁山农技站来说,较为幸运的就是铁山有个特色的葡萄产业,可以让农技站施展拳脚。镇里的葡萄产业协会就挂靠在农技站,林站长兼任协会秘书长,负责日常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靠着这个协会,农技站得到了不少项目和经费支持。“但这些都是葡萄协会的经费和项目,其实跟农技站没有任何关系。”他说。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委主任江维民如是说。

龙岩市人大常委会曾对该市《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作了一次深入调研。

调研表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乡镇工作纲要》实施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事、财、物等权利以及职称聘任、年度考核等放到乡镇管理,有的乡镇农技站存在办公场所、实验基地、实验仪器设备等财产被占用或者拍卖,人员编制被挪用或压缩等现象。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往往身兼多职,既要抓好常规工作,更要完成当地党政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难以将主要精力用于业务上。

此外,投入不足使农技推广机构处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窘境。例如,近年来,虽然龙岩市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公用经费按照人均1000元预算标准仍然偏低,很大一部分农技人员的差旅费、办公费、推广事业费需要单位自行解决。

永定县农民讲师正在田间现场指导农民。

创新举措进行时——

农技推广服务多元化

农技推广服务面临的困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此,又有什么良策?

龙岩市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一些地方已经着手进行农技推广服务多元化探索。

A 网上“选购”农技人才

“我的猪怎么老不见大呢?”近日,永定县抚市镇抚溪村农民黄达彩来到“新农村优秀人才超市”急切地问。工作人员在电脑触摸屏上轻轻点击,不到3秒钟,就为黄达彩找到了所需的养猪专业人才和信息。

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永定县依托裕农协会,由县、乡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建立科技专业人才服务团,同时,组织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组建农民讲师团,由专业人士和“土专家”共同组成网上“新农村优秀人才超市”。

借鉴商品“超市”经营模式,永定县将涵盖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经营管理等8大类500多名农村优秀人才的相关资料、农民急需的技术及时送上“超市”,并为群众提供“信息预报”。

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困难,可根据需要在县裕农服务中心或网络上任意“采购”所需的人才、信息。点击网页上的“永定县乡土人才一览表”,便可获取各类人才的姓名及联系电话,整个查询过程前后不到3秒钟。截至目前,全县有1300多名农民通过“新农村优秀人才超市”解决2780多个生产生活问题。

新罗区雁石镇一对菜农夫妇渴望农技人员的指导。

B 让农民考取“种田执照”

“有了‘种田执照’就是不一样,现在我一眼就能辨认地瓜到底得了什么病虫害。”连城县莲峰镇大坪村农民揭文昌喜孜孜地说。种了多年地瓜的揭文昌,以前一遇到地瓜黑腐病等病虫害,只能到镇里请求农技员下村指导,通过参加“种田执照”的培训考试,现在自己就能防治了。

揭文昌所说的“种田执照”,指的是龙岩市在全市农村开展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

为让农民掌握新技术,增强致富本领,龙岩市大力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把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龙岩市20多名农业专家编写了9章33节共22万字的《龙岩市农民“绿色证书”培训教材》,内容涉及粮、油、果、茶、菌栽培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农村能源、农村经管、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基本知识、新农机介绍等相关知识。

现在,闽西农村许多种田郞都把考到“种田执照”作为新追求。全市数千名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多种形式、300课时的集中培训,通过考试,100%拿到“种田执照”,获得了县级人民政府验章的“龙岩市农民技术资格证书”。

受训的农民兄弟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培训学得好、看得见、记得牢!

武平县万安乡小密村农民王坐安,参加技术培训班后,增强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并带头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起到了带动作用,村里的无公害蔬菜由原先的19亩发展到100多亩。上杭县溪口乡农民张应忠考取“绿色证书”之后,把自己新学到的以螨治螨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在本村1.5万多棵芦柑防病上,新技术的应用带动本村果农每户增收200多元。

一名基层农技人员的困惑——

感受不到职业自豪感

长汀县馆前镇农技站农技人员邱大鹏是一名在编农技人员,去年通过全县事业单位招考成为一名农技人员。

2011年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毕业之后,邱大鹏曾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了大半年。“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软件编程知识,就为了毕业后能‘跳出农门’。”

然而,由于专业不对口,邱大鹏发现自己工作起来有些吃力,加上父母老是“逼”他考公务员,于是他参加了事业单位招考。

进入农技站后,邱大鹏本以为可以“回归”本专业,没想到没几天镇党政办公室就把他借调走了,说是支持镇里的中心工作。

工作不久,他发现自己虽是事业编制,但在党政办无论干得多么出色,也难有出头的一天;农技站虽然较易晋升职称,但在基层算是“弱势”单位。

对他来说,最为郁闷的是,自己还时不时要“兼”一下农技站的工作,搞搞文字材料,弄弄部门总结,整理一些所谓的农业最新技术,但就是没下过乡对村民进行农技指导。

现在的他跃跃欲试,想考进县里的机关,甚至考“市里的公务员”。

他向记者总结了自己不想当农技员的理由:首先是工资低,每个月拿到手的不到2000元;其次是基层工作辛苦,且看不到提拔的希望;第三是农技员的工作相对“弱势”,谈不上职业的自豪感。

针对农技推广队伍结构的问题,江维民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年龄、知识老化,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难以适应农技推广工作发展的要求;农技人员缺编现象严重,如长汀县农技推广人员总编数为437人,实有人数323人,缺编114人,且存在基层农技人员兼职多等现象;微薄的工资待遇留不住人才,近几年新招聘人员中农业院校毕业生较少,现有的农技人员多为上世纪80年代招聘的;农技人员职称评聘问题有待解决,高中级职称的职数偏少,或取得了中高级任职资格得不到聘任,影响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记者手记

多元化是方向

黄如飞

农技人员不足,农技推广弱化,种种的困难和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对农技服务的需求和渴望。

敢于正视问题,敢于挑战困难!龙岩市的创新之举让记者感受到当地急于改变现状的决心。

农技人员人数不足,他们就大胆创新,把农村中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组织起来,成立农民讲师团,让“正规军”和“游击队”联起手来,并肩为农民服务,有效弥补了农技人员的数量不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多元化,正是中央一号文件倡导的方向。要想完善和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就是要靠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

来自闽西农村的创新之举,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从多元化角度,指明了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方向,值得全省各地农村借鉴。

因时而变

龙友情

农技服务推广体系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最基本的目标是把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借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形成现代农业。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在1910年以前,全世界仅有7%的国家建立了国家级农技推广机构,且多为发达国家。但是现在,全球绝大部分国家都建立了农技推广机构。

农技服务队伍直接面向农民,负责在一个地方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指导农民生产,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服务。因此,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近些年,我国乡村农技员年龄老化、一身多职、人员短缺等问题,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制约着农民创富、农业生产、农村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应该看到,目前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借鉴各国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农技推广路子。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有机配合。在各种推广力量中,政府推广体系是主导力量。但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综合服务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包括生产、流通、生活、金融、保险、教育、卫生等许多方面,谁也无力包打天下,政府应该通过改革吸收各种社会力量,壮大推广能力。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证明,科技资源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成功的推广体系总是能够把政府推广机构与科技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各类推广组织的建立、各种推广计划的实施以及对农民的培训等都无从谈起。比如,一向奉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美国,也规定农技推广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县政府共同承担,联邦政府承担20%—25%,州政府承担50%,另外还有社会上各种基金会、工商企业和农场的捐款。

三是重视和适应农民的需求。农业技术推广应该重视民情,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其基本模式应该是,先摸清农民的需求,然后设定推广课题,再制定推广计划,事后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映在下一阶段推广计划中。有些农技推广员,下乡进行推广时并没有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根源就在于自身知识体系与农民需求的脱节。

农业是民生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国家在1993年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该法对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及农技推广的保障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何走了样,做不到有法必依?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责任编辑:黄丽红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