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龙岩古村落保护 让文明符号永不磨灭
m.folksfolks.com 2013-11-05 15:20 来源:闽西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景色迷人。 保护亮点难掩衰退之痛 “本人经常会在省内进行古村落保护调研,有些村落几年间会去好几次。每回旧地重游都会发现,很多村落比上回造访时破旧,很多好的东西慢慢地消逝在视线里。”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黄汉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批传统村落因为整村搬迁、文物被盗卖、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等原因而造成“文化空巢”现象,让人非常痛心。 据了解,目前我市大多数古村落民居年久失修、人去楼空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房屋损坏、屋顶渗漏、墙面裂缝、虫蛀腐烂等情况。在一些村落里保存有大量古民居、戏台、祠堂等古建筑,但是限制于财力和人力的短板,很多历史建筑基本难以保护。 “古村落保护是一个庞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一些有代表性的古村落靠社会有识之士的自发保护,投入的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钟德彪坦言,“同时这些古村落的自发保护,就其保护目的来看,均带有明显功利性和实用性,投入部分资金,搞农家乐餐饮服务,都寄希望于获取更多的回报,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中,又难以避免古村落遭受二次破坏的境地。客观上形成一边保护一边破坏的尴尬局面。正是这种两难选择,造成古村落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仍面临凋落的威胁。 应创新古村落保护模式 记者从高峰论坛上获悉,过去十年间,我国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八九十个村落,消失的速度令人咂舌。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很多是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古村落。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秘书长马知遥认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速度赶不上推土机。极少数被当做旅游开发项目保留下来的古村落也面目全非。一个村落进入旅游开发程序后,往往按照商业规律来进行改造,导致村落文化被肢解。 “随着房子的拆除和居民的减少,也使得由亲缘、地缘、宗族等组成的社会连接纽带逐渐被瓦解,同时也导致很多代代相传的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马知遥一语点出传统古村落保护的紧迫性。 “守住古村落最后的家底,把根留住。”这是本次高峰论坛的焦点。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教授乔晓光认为:“古村落应创新‘多元化、社会化、转移性’保护模式。探索实施古村落‘村民自保、私保公助’等多元化保护方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认领、认养、认保’乡土建筑等社会化参与保护利用,以加快古村落乡土建筑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