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血缘的人间大爱——闽西“寄养妈妈”们的故事
m.folksfolks.com 2014-02-28 08:55 张杰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寄养妈妈”杨素玉幸福的一家人 东南网2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温连光 陈俊宇 文/图) 阅读提示:为了让原本只能生活在各级福利机构的孤儿、弃婴等回归家庭,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2003年年底,国家民政部出台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自身条件许可的儿童采取家庭寄养的方式。由此,“寄养妈妈”这个称呼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其实,早在1993年,闽西老区就已经产生了第一批“寄养妈妈”。20多年来,当地的“寄养妈妈”以老区人特有的质朴和坚韧,用亲情温暖那些与之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儿童,演绎着一幕幕跨越血缘的人间大爱。 默默无闻的“寄养妈妈”究竟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那些特殊儿童在“寄养妈妈”家过得如何?2月底,记者走进闽西“寄养妈妈”们的家庭,聆听她们的故事。 带过36位福利院的孩子,有脑瘫的、肢体残缺的……每一个孩子都很“难养”,但蔡红莲总是尽最大努力给他们家的温暖 “老大龙福良早上犯了癫痫,现在还情绪不好;老二李杏妍送去做康复了,等一会儿就回来;最小的苏展文才1岁多,已经睡着了。”2月20日11时许,在龙岩市区女人街的一间单元房里,48岁的蔡红莲正坐在客厅里陪龙福良。 蔡红莲是龙岩市新罗区首批“寄养妈妈”中的一员,也是坚持时间最长、接收寄养小孩最多的一位,21年来一共带过36位福利院的孩子。 在蔡红莲家寄养的第一个孩子就是龙福良,他比蔡红莲的儿子只小两岁,到蔡家时才3岁,双目失明、不会讲话、不能独立行走,还患有癫痫。蔡红莲照顾龙福良很辛苦,有时还请公公婆婆来帮忙,但再苦再累她都没有丝毫怨言。 “我妈很偏心,疼孤儿胜过疼亲儿子。”蔡红莲的儿子苏健说,“小时候,我想要玩具,妈妈舍不得花钱,却买玩具给福良。” “寄养妈妈”关秀珠正在给龙佳芬做手部按摩 此后,蔡红莲又接连接收了35个孩子,有双目失明的、脑瘫的、肢体残缺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每一个孩子都很“难养”,但蔡红莲总是尽最大努力,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家的温暖。 20多年来,为了照顾好孩子们,蔡红莲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早晨4点多,趁孩子们还在睡觉,她就起床,煮饭洗衣、上市场买菜;6点多,孩子们醒了,要给他们喂饭,帮他们按摩。孩子生病了,她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腿都跑软了。 蔡红莲把全部精力都扑在寄养孩子身上,疏忽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亲朋好友对此不理解,议论纷纷。但在丈夫的支持下,蔡红莲始终没有动摇。她说:“这些孩子已经很可怜了,我就是希望能给他们家的温暖。” “寄养妈妈”只是帮福利院代为抚养孤儿,一旦福利院为孩子找到适合的收养人,他们就会离开寄养家庭,被正式收养。每当此时,蔡红莲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不舍。 为了“留住”这些特殊的孩子,蔡红莲家大厅的桌上摆满了孩子们的照片,还有一个大盒子保存着孩子们寄来的信件和礼物。“这会让我觉得还和他们在一起。”蔡红莲说。 为了让脑瘫儿佳芬好起来,关秀珠一家人每天给她按摩、活动四肢。天气好的时候,就带着她出门晒太阳,到邻居家串门。 蔡红莲一直收藏着曾经在她家寄养过的孩子的照片 在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正值下午放学时间,35岁的“寄养妈妈”关秀珠骑着摩托车到学校,将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接回家,然后匆匆来到二楼卧室,将寄养在她家的孤儿龙佳芬抱了下来。“佳芬该换纸尿片了。”关秀珠边说边轻柔地为龙佳芬换好了尿片,眼中满是母亲的慈爱。 虽然带的时间不长,但关秀珠对龙佳芬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感觉就是一家人,她哭的时候,我们一叫‘佳芬’,她就不哭了。家人也很支持,我有时候忙不过来,老公就帮忙喂饭、换尿片。” 龙佳芬今年2岁,患有脑瘫。她刚到关秀珠家时,才两个多月大,手脚大部分呈紫色,加上因患病导致的肌肉紧张,手指伸展不开,吞咽也有困难,吃一顿饭要四五十分钟,一哭起来嘴唇发紫,睡觉醒后手脚僵硬。 “抱着她就像抱着根柴火一样,她的肌肉很硬但脖子很软,头根本抬不起来。”关秀珠说,“为了让佳芬好起来,全家人在福利院康复老师的指导下,每天给她按摩、活动四肢,还把一个圆球轻柔地绑在她的手心里,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我的孩子每天都会跟她一起玩,逗她开心。天气好的时候,就带着她出门晒太阳,到邻居家串门。” “说实话,带佳芬比带我自己的孩子辛苦多了。令人高兴的是,现在佳芬已经会笑和吃手指了,手能够张开,而且会抓东西,家里人叫她也都有反应,脑袋能抬起,脸蛋看上去红扑扑的,很多第一次见她的人都说根本不像患病的孩子。”说到龙佳芬的变化,不善言辞的关秀珠话多了起来。 关秀珠是目前龙岩“寄养妈妈”群体中最年轻的一员。提起当初为何选择当“寄养妈妈”,关秀珠说,福利院的孩子需要更好的照顾,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给他们一个家,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是在做好事。 江山镇离龙岩市区较近,目前已经成为当地“寄养妈妈”比较集中的区域,已经有7个家庭带了11名来自龙岩、厦门等地福利院的儿童。“大家住得比较近,会带着孩子一起交流,这样也方便福利院的康复老师进行集中指导。”关秀珠说。 既要忙于福利院的工作,又要当好“寄养妈妈”,杨素玉压力很大。幸好爱人江春河承担起大部分照顾孩子的任务 除了来自社会上的热心“寄养妈妈”,在新罗区儿童福利院,不少老师和工作人员下班后,也主动当起孩子们的“寄养妈妈”。 在凤凰新村的一栋普通民宅里,记者见到了14岁的龙福宏。看到有人来,他点了点头。 “福宏,你心里知道有叔叔来,但是说不出来是不是?”听到59岁的“寄养妈妈”、新罗区儿童福利院职工杨素玉的话,龙福宏重重地点了几下头,脸上露出了微笑。 “当初谁也想不到他还能站起来,能够基本听懂大家的话。”杨素玉的爱人江春河边说边将坐在沙发上的龙福宏扛在肩头,送到为他特制的木箱里。借助这个高一米多、宽约1米的木箱,龙福宏成功地站了起来。 “春河比我还爱孩子!福宏现在有七八十斤,每天都是春河背着坐公交车到处逛,公交车师傅知道后,感动得不要他坐车的钱。”杨素玉说。 杨素玉说,她已在福利院工作了16年,觉得这些有缺陷的孩子虽然和正常人不同,但都十分可爱。本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想法,她主动当起了“寄养妈妈”,把龙福宏接到家里。 杨素玉既要忙于福利院的工作,又要当好“寄养妈妈”,压力很大。于是,江春河主动当起了“寄养爸爸”,承担起大部分照顾龙福宏的任务。 “福宏患有脑瘫,到我们家的那天是2007年11月1日。”江春河清楚地记得龙福宏刚到他们家的情景:无法站立,被人扶着站起来几分钟浑身就发抖,有什么要求也无法表达…… 为了让龙福宏能够早日站起来,江春河发挥自己的木工特长。“我花了很大精力,才设计制作了这么一个木箱子,放上隔板可以坐,拆掉隔板可以作为支撑站起来。”江春河说。 “现在利用这个木箱,福宏可以站大半天,很多事情也会比划着表达出来,性格也开朗了不少,已经完全融入我们家,这是当初很多人根本想不到的。”回首这几年的付出,江春河十分感慨。 在家里寄养了9年多的孩子,终于有家庭愿意收养了。“寄养妈妈”刘六莲虽有不舍,但她还是替孩子感到高兴。 这些天,“寄养妈妈”刘六莲的心情颇有些不平静,在她家寄养了9年多的龙福台已经配好了收养家庭,很快将办理涉外收养手续。 “听到这个消息,我流下了眼泪,毕竟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我都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了。当然,能被条件好的家庭收养,是一件大喜事。”刘六莲说。 刘六莲是龙岩市未来希望特殊儿童服务中心派在新罗区儿童福利院工作的员工。今年13岁的龙福台曾经患有轻微脑瘫和多动症。四岁时,龙福台开始寄养在刘六莲的家里。刚到刘六莲家时,由于协调性差,她走几步就摔倒,还一直流口水,生活也无法自理。 经过刘六莲一家人的精心照料和福利院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龙福台如今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而且进入特教学校的培智班学习,还参加省残疾人运动会,在田径项目上拿到两枚铜牌。 “现在龙福台会自己拿钱去坐公交车,玩手机游戏比我儿子还好。她要是被海外人士收养了,还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再见面,毕竟一起生活了这么久,我真有些舍不得。”刘六莲说。 新罗区儿童福利院院长谢巧珍说,目前,该院共收养孤残儿童86人,其中98%为残疾儿童,采取家庭寄养方式的有48人。与在福利院里的集中供养相比,采取家庭寄养的儿童更能感受到安全感,更容易回归家庭,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寄养妈妈”起到了为社会分忧,为孤残儿童健康成长、回归社会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巨大作用,功不可没。不过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还需要全社会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康复指导、培训等一揽子帮助。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06]龙岩武平一男婴被遗弃 福利院当起了“临时妈”
- [ 10-27]龙厦动车上一男童遭遗弃 现已被送至龙岩福利院
- [ 03-13]龙岩爱心妈妈自掏腰包 为福利院小孩添480件新衣
- [ 02-28]龙岩新罗一小卖部私卖汽油 店老板被拘留5日
- [ 02-28]龙岩:大学生读完大学归山创业 长汀当羊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