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龙岩频道> 文化> 正文

连城四堡:世界仅存雕版印刷基地

m.folksfolks.com 2014-03-20 08:46  吴林增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明清八字版权宣告

东南网3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吴林增 文/图)走在幽幽古巷中,仿佛都能听到“咔嚓咔嚓”雕版的声音。

这个古镇,四堡,明清时期,名噪一时。它曾与当时的北京、扬州、杭州齐名,被誉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如今,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雕版印刷退出历史舞台。今天,四堡乡早已繁华不再,但它却是惟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

▲四堡古书坊建筑

这本古书 是迄今130多年的药物学专著

在龙岩连城县四堡乡雾阁村,邹先生藏着一本古书。这本书,见证了曾经的辉煌。

它是一本古雕版线装《神农本草经》。该书系光绪元年 (1875)出版,书高23.5cm、宽15.5cm,由(清)协济堂邹师曾所传。

全书分三卷, 共收集药物365种, 依据药物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版籍专家鉴定后认为,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医药学文献中,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四堡,位于闽西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交界处,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这本迄今130多年的古书,产地就在四堡。

如果时光倒流,在曾经的四堡乡,随处可见印制这种书籍的作坊。可如今,这样的古书虽然也保存了一些,但已经不是很多。

所以,这套古雕版线装的《神农本草经》显得尤为珍贵。

那段辉煌 最盛时垄断江南远播海内外

穿过这本古书,时光如果倒流,将回到明清时期。那时的四堡,可谓赫赫有名。

邹先生介绍,四堡雕版印刷业的鼻祖为邹圣脉(1523-1598)。据载,当时他出于对教育后裔的考虑,从杭州引进最先进的印刷技术,由此开始了四堡印刷业。

明清时的四堡,附近山上盛产枣木、梓木、梨木和小叶樟等树种,为雕版提供了良好的生存之地,四堡雕版所用的材料大多就近取材。所以,雕版印刷引进四堡之后迅速蹿红。

据《连城风物志》记载:“清初,四堡从事印书业的男女老少不下一千二百人,约占总人口数的60%。”世代相传的大书坊至少有100家,而充作书坊的房屋不下300间。四堡雕版印刷“萌芽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最盛时出版物“行销全国,垄断江南,远播海外”。

清代四堡雕版印刷工艺非常讲究、所刻雕版也是精致大方、雕工细腻,因此远销海内外,迅速成为明清时的雕版印刷基地。

▲古雕版线装《神农本草经》

八个大字 彰显明清时就有版权概念

令人惊讶的是,在四堡乡现存的古雕版书籍,封面处都印有“本斋藏版,翻刻必究”。这八个字,说明四堡人明清时就有了版权保护意识。

据介绍,随着四堡印刷出版业的繁荣,集市上当时“盗版”书籍不少,打击了一些大书坊的市场。

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每年大年初一,四堡各书坊早早就把上年已经刻好的版本和将要刻的书目挂在大堂前面张榜公布。

各书坊以此方式,宣布版权所有,其它书坊不得翻刻。但是,其它书坊可以租印,而且租印时需要采用原书坊的堂号、封面、颜色、装订形式等,不得另有标记。

明清时期的四堡人,每逢过年都要进行版权公示。保护版权的形式,在四堡当地被称作“岁一刷新”。

繁华不再 雕版印刷工艺列入“非遗”

在四堡乡,当年星罗密布的书坊迄今尚存数十处。不过,许多古书坊年久失修、无人居住,有的也另作他用。

但是与其他三处印刷基地早已随着历史的湮灭消失殆尽相比,四堡的奇迹般存活依然令人欣慰。

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传承雕版印刷的村民在逐渐减少。2003年,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探访四堡,深有感触地著文《谁救四堡》。

对于惟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2001年6月,国务院将四堡古书坊建筑纳入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雕版印刷工艺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王琼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