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龙岩频道> 生活> 正文

“‘岭头模式’,可以复制!”

m.folksfolks.com 2014-06-17 09:33:53 陈良锦 蔡添高 来源:闽西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5米宽的路面非常整洁

□本报记者 陈良锦 蔡添高 通讯员 邓新 文/图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点赞”

时隔近一个月,但回忆起5月15日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张兆民到村里考察村道的情形,上杭县通贤镇岭头村党支部书记曹能辉仍记忆犹新。

“我向厅长汇报说,村里将护路写入了‘村规民约’、护路成为村民自觉时,张兆民听了很高兴,肯定‘这种做法很好!’”10日,坐在村部大楼二楼会议室,曹能辉回忆说。

一条村道缘何会引来厅长一行考察?一条村道缘何会让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点赞”?

10日,我们沿着蜿蜒的村道,走进了这个距离通贤集镇5.4公里的村庄。

岭头村公路养护员廖松魁在铲除路面上的沙石

老支书爱路情深

5米宽的路面干净整洁,排水沟和涵洞通畅。去岭头村的路上,我们不时下车步行,察看路况。

如果没听介绍,很难相信,这条村道2003年建成,距今已有11年。

岭头村多山,是个行政村,有2300多人,是市级文明村,上杭县乌兔专业村、信用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今年80岁的老支书廖金魁是1991年的福建省劳模,1966年开始担任村主任,谈起岭头村的路,他很有感情。“1976年,全村人不等不靠,硬是用锄头、靠手工挖出了一条通往集镇的‘羊肠小道’,它是现在这条路的前身。” 廖金魁说,那时路虽然窄,但它带给了全村人致富的希望。“有了路,外面的东西才能拉进来,里面的东西才能拉出去。”

“保持公路畅通、保障养护经费,历年来都被村委会班子提到最最重要的议事日程,而我们把投入养路的经费看成是国家的‘国防经费’。”廖金魁声音洪亮,说话形象。

压力再大、困难再多也要把路养好,老支书代表了岭头村人一种爱路的情结。廖金魁回忆说, “1996年‘8·8’洪灾,这条路四处塌方,我们把路一段段分下去,由各村民小组负责义务修复,当时,全村10多岁的小孩都参与了。”没有工钱,没有补助,没有机械,全村人用3天时间把路修通。

这样的路在雨天泥泞不堪是不争的事实,由此也导致群众出行困难。群众修路的呼声非常强烈。

修路急,修路难,钱从哪里来?2003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廖金魁带领村干部四处筹钱,争取交通项目。通过努力,村里争取到县交通部门乡村道路改造项目,按每公里14万元标准(3.5米宽)补助,但钱远远不够。而此时,从长远考虑,全村一致认为要按5米宽规划建设。怎么办?

“村‘两委’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向党员群众宣传‘路是大家的,只有全村群众出资投工投劳,全民管护,全村人才能共享’。” 廖金魁说,面对渴望已久的路,村民们主动筹集资金11万元,外出乡贤们也慷慨解囊共计捐款30多万元。就这样,通过上级补、村民筹、乡贤助,2003年这条公路顺利修建完成并通车。

“连嫁出的女儿都回来捐资养路”

2003年至2008年,交通部门对村道的养护经费尚属空白。路修建好了,没人养护很快就会破损,该怎么管好?

“村干部决定成立村道养护基金,基金由村民们共同出资解决。”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曹能辉告诉我们,村里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将村道管护写入了岭头村“村规民约”,村民代表全体赞成通过。

“这得到了村民们的响应支持,全村除五保户、特困户外,每人出3斤稻谷,连嫁出的女儿也纷纷回来捐资养路,这样每年大约可以收到1万多斤的谷子,这些,我们全部用于公路养护。”曹能辉说。

2007年我市实现全市行政村100%通硬化公路,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硬化路。2008年后,交通部门开始对村道养护下拨经费。

按照标准,上级交通部门每年每公里拨付1000元的村道养护费,5.4公里只有5400元,“每年需要投入1.6万元养护,这笔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曹能辉说,2008年后村道养护基金每年都由有限的村集体收入中支出,雷打不动。“每年村里要投入1万多元,约占村集体收入的1/5。”

在岭头村的“村规民约”中,有一条“禁止12吨重的车辆在岭头村道上通行”的规定。对于这条规定,全体村民无不知晓。“村里有比较大的土建工程,我们都会事先和施工方讲清,运载材料重量要严格控制在12吨以内。而8日,还有村民向我反映,他家邻居要从外面拉混凝土进村,叫我一定要和他再讲一遍规定。”曹能辉说。

护路人廖松魁成村里的“名人”

在进岭头村的途中,我们见到了岭头村的护路人廖松魁,他穿着橘黄色工作服,皮肤粗糙黝黑,工作服已被汗水湿透。

岭头村对选好养护员也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2008年以前,村里将养护工作承包给两个村民,然而运行一段时间发现,有时因为承包人责任心不强,对公路维护不主动,对塌方、溜方处理,边沟等清理不及时,经常影响群众出行。”曹能辉说。

2008年,村“两委”开始按照“能接受村‘两委’领导且有责任心、勤劳、身体好、家庭状况一般、不外出务工”五个条件,并按个人自荐或组织、群众推荐和村“两委”审核、村民代表表决并公示、群众监督“四道程序”选养护员。当时57岁的村民廖松魁成了村里的养护员。

同年,村“两委”对村道养护进行改革,一改过去“承包”制,实行“点工”制。日常由廖松魁负责养护,2到3天清扫一次路面,并巡查交通标语等是否损坏,并依据每月出工次数由村里发放工资。如遇严重塌方、溜方,则由村里视情况请人或铲车按工时清理,每半年还会另请工人协助清理路边杂草和边沟。村里还聘请沿线村民、党员干部等作为监督员,随时对养护工作进行监督,一旦出现多次养护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还可以要求重选养护员。

由于常年养护公路,廖松魁成为村里的“名人”。“上午一般是7点多做到11点多,下午则从2点做到6点多,工作时间近8个小时。”憨厚的廖松魁告诉我们,自己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家中有3亩多地,除了养护路,平时在家干农活。他说,自己一个月养护公路能拿到1500-1700元,并不是很多。“今年提了,1天100元,之前是70元。而雨季汛期时工作非常辛苦,每年正月初五初六开工,一直得做到年二十八九,但家人支持,村民认可,而在扫路或清水沟时,进进出出的村民都会和我招呼,这个时候很开心。”

“他是抱着一种做慈善的心态在养路,从2008年当选养护员后,他没出过远门。”采访中,许多村民对廖松魁很赞许。

岭头村有7个村民小组,采访中我们还听到了不少这样的故事:邹屋自然村70多岁的退休干部邹文炎坚持为村道义务除草,大田自然村的70多岁的邓马莲坚持义务扫路……

据了解,革命战争年代,岭头村人全力支持革命,涌现了许多优秀儿女。如今,这种革命精神,在岭头村人爱路护路养路的故事中继续发扬传承。

农村公路养护的样板

这条村道如今成为上杭县养护文明示范路。

村民因养路护路直接受益。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126元。目前,占地100亩的国家级闽西南黑兔(通贤乌兔)保种场正在岭头村规划建设。

“他们村摸索出的村道养护‘县乡指导、村道村管、村民监督、全村参与’新机制实践证明,这一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公路养护普遍存在的‘钱从哪里来、怎么管、谁来管’问题。”通贤镇党委书记温如坤说。

“大资金保灾,小资金保日常。”上杭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邹杭明介绍说,上杭县在2010年就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农村公路综合险”,也确保了岭头这条村道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时有足够资金进行维修。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邓振春说,岭头村的公路养护经验“可以总结,可以推广,可以复制”。

对于村集体收入不高的村庄,如何才能破解农村公路“重建轻养”的难题?我们也曾长期思索,在岭头村采访结束后,我们找到了一种答案。

我们想,也许,厅长点赞的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种精神。

责任编辑:王琼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