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龙岩频道> 头条> 正文

龙岩市关于制定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m.folksfolks.com 2015-11-26 09:34:49 来源:闽西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三)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坚持用工业理念做大农业、用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用科技理念做强农业、用生态理念做优农业,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

14.稳定粮食生产。严守210.5万亩基本农田红线,大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积极发展旱粮生产,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7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

15.发展品牌农业。按照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做大做强“闽西八大干、八大鲜、八大珍”等系列地方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以“绿色、生态、优质、安全”为标志的品牌农业;加大地方特色产品的宣传营销力度,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切实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培育肉制品综合加工、休闲食品、饮料、花卉、茶叶、油茶、竹木等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农村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16.强化农业发展创新。实施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工程,加强槐猪、河田鸡、连城白鸭等14个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特色种质资源的提纯复壮、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水平。深化龙台农业合作,提升上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连城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农产品市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设立国家级农产品检测检疫中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17.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总结提升林改“武平经验”,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创新财政和金融支农方式,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提升“三农”综合保险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建设水平。

(四)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对接福建自贸区建设,大胆先行先试,提升我市开放发展水平。

18.打造开放平台载体。加快建设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支持县(市、区)建设山海协作园区,积极组织申报福建金铜产业园区,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承载作用,突出产业链招商,更加注重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改进招商方式,发挥“11·8”博览会、旅游节、美食节等平台载体作用,积极拓展境内外招商市场,巩固台港澳和东南亚利用外资,鼓励现有外资企业赴境外融资返程投资,提升利用外资总量。发挥客家祖地优势,以龙岩籍在台港澳地区、东盟国家同胞和华人华侨为重点,充分运用宗祠文化、家谱文化、寻根文化、“王景弘故里”品牌及漳平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龙岩与台港澳地区、东盟国家的人文、经贸合作交流,加强国际友城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互动合作,积极发挥闽粤赣十三市、泛珠合作机制作用,协调推动跨省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加快设立赣龙、粤龙合作产业园。

19.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优势,扩大生产性企业出口比重。进一步发挥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作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参加境内外展会、设立境外网点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挥龙岩陆地港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用,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全面对接福建自贸区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县(市、区)、园区建设口岸联检机构。积极落实ECFA协议,突出对台贸易,鼓励对东盟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统筹规划布局,拓展建设空间,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协调衔接,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20.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构建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和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加快“东进”通道及市区交通一体化建设,完善干线路网结构。加快厦蓉线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扩容工程、永定至上杭高速公路、龙岩高速公路东环线、永定至南靖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小池互通、莆永高速公路坎市互通、长汀河田至连城文亨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逐步推进环龙岩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市政化建设,开展厦蓉高速公路永定联络线、长汀至武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中心城区至古田景区、土楼景区快速通道、国道319线新罗适中至东肖公路工程项目等重要干线项目建设。

加快快速铁路建设。围绕建设闽粤赣边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全力推进龙厦四线高速铁路建设,构建与厦门“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推进南三龙铁路、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龙岩经梅州至龙川快速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规划昆福铁路韶关至龙岩段、龙岩经永定至梅州铁路扩能改造、漳泉肖铁路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研究推动中心城区到古田、冠豸山、土楼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适时推动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到2020年,新增铁路里程215公里,实现县县通铁路。

加快完善普通公路网。优化城乡路网结构,加快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城镇过境路段、城市出入口、拥堵路段提级改造工程,加大县、乡公路网提级改造力度,提高通乡通村公路等级,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

加快发展航空航运。推进龙岩冠豸山机场扩能改造、通用机场等项目,开辟新航线,拓展空中通道。

加快客、货枢纽场站建设。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公交站场、客运枢纽站等项目建设,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服务水平,建成集铁路、公路、城市公交等为一体的“零换乘”综合客运体系。推进一批公共服务型货运物流园区、城乡配送中心、物流站点建设,逐步建立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无缝衔接”。

21.构建能源保障体系。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型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华润(永定)湖坑风电等风电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龙岩坑口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建设和漳平电厂热电联产建设、推进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开展龙岩核电、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建设龙岩500千伏卓然二期输变电工程,完善220千伏输电网络和110kV及以下配电网络。继续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有效解决农村供电“卡脖子”和“低电压”问题。加快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南靖—龙岩段)、中石油西气东输三线龙岩段以及城镇天然气管网、液化天然气站等设施建设,到2020年中心城区、所有县城全部使用天然气。

22.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公交场站、城乡物流快递配送站、充电站(桩)建设,推进快速公交专用通道建设,推动公交向郊区和周边主要乡镇延伸,扩大公交覆盖范围,有效解决居民出行及交通拥堵等问题。

统筹电力、通讯、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加强对停车场、公园、广场、绿道等开敞空间建设和管理。加快城市自来水厂、集镇供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乡供水保障和水质检测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化提升改造工程和网络带宽工程,形成充分共享的信息网络,到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加快实施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平安城市等智慧城市应用工程。

23.提升水利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创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运营,加快实施万安溪引调水工程,汀江、九龙江、闽江流域防洪工程及一批重点水库、烟草水源、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加强森林、气象、农业、地震、人民防空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实施森林火灾预警防控工程,推进防火林带、防护林工程、重点火险区治理等项目建设。建设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完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开展全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强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冰冻灾害防控。构建覆盖至全市所有乡村的灾害实时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以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灾场所、消防安全、应急通信等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六)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持“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和“全域龙岩、多规融合”的理念,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城市为纽带、以中心镇为基础的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的新型城镇体系。

24.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呼应海西城市群发展,深化实施“东张西望”战略,推动厦泉漳龙同城一体化;谋划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服务功能和枢纽功能。加快推进中心城市“一环一轴四纵五横”主干路网,推动中心城市(含高坎、龙雁、古蛟)区间高速公路市政化管理,密切东肖、红坊、铁山、北翼、南翼等组团与主城区的干道联系,建成“环网相连、节点畅通、高效便捷”的立体化城市路网。新区拓展与旧城改造并重,加快规划建设东肖新城,建设国际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社区;适时启动推进苏溪、华龙等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建成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人居社区。把闽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传统文化遗传基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突出打造以乡土、乡情、乡愁为主体的文化生态环境,彰显城市魅力。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形象。

25.支持县域城镇和乡村建设发展。促进县(市)域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增强集聚辐射功能,精心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现代内涵和人文特色的特色县域城市。着眼于推动农村人口的就近就地城镇化,按照“规模适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要求,扎实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推动强镇扩权改革,鼓励试点镇在管理服务、财税、土地、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就业、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使其成为联结城乡的重要节点。加大中心村、特色村培育建设力度,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农村人口和村庄布局,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村庄垃圾、污水处理等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村落的保护,促进城乡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

26.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解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依法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畴,建立多元化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

27.推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完善空间规划,提升产业层次,强化基础设施,拓展公共服务,推动老城区“退二进三”改造、新城区强产、开发区(工业区)布城,让人、产、城在空间分布上更加合理均衡,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陈昕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