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龙岩频道> 正文

白发老人的红色情怀

m.folksfolks.com 2016-06-23 09:29:50 陈良锦 罗玉文 来源:闽西日报  我来说两句

“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这是钟宜龙家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

昨日,记者走进钟宜龙家中,立刻被浓浓的红色氛围包围。

钟宜龙今年87岁,是住在长汀县南山镇长窠头村青草湖边的一位老党员,一头白发的他充满着红色情怀。

长窠头村位于长汀连城交界的松毛岭山脚下。1934年9月23日上午,松毛岭上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作为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中央苏区东线的最后一战,战斗异常惨烈,约一万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从此长眠于松毛岭,他们用身躯和鲜血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钟宜龙是革命烈士后代,亲生父母在他出生后没多久便遭团匪杀害,后来养父也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于自己的至亲先后为革命捐躯,因此他对革命烈士有着特殊的感情。

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使红色万代相传,钟宜龙自掏腰包,在家中办起了“红色家庭展”,以教育更多的后人。

“红色家庭展”在钟宜龙家门厅的左侧,五六块木板沿着墙面摆开,上面贴满了有关革命的照片、文字资料等,有红军当年在南山驻扎时留下的标语、长窠头村革命烈士的调查表等。

很难想象,搜集整理资料、布展的就是钟宜龙老人。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钟宜龙先后担任了宣成乡党委副书记、楼子坝农林垦复场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等职。退休后,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着手研究家乡革命史,收集、整理各种革命史料。“感情!革命感情!”老人道出了自己收集革命史料的初衷。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政策规定失散老红军可享受政策补助,当时长窠头村有二三十名老人请求钟宜龙代写申请报告。在代写报告的过程中,只要是与革命有关的事情,钟宜龙都会把它们抄录起来,并形成了如今的展览资料。

至今,钟宜龙老人还清楚地记得65年前在松毛岭上见到的一幕。

1951年,时任中复乡治安和武装委员会主任的钟宜龙参加剿匪。当时,土匪藏在松毛岭的一个山窝里,为了逼出土匪,战士们放火烧山。大火过后,眼前一幕景象让钟宜龙和其他战士动容。“漫山遍野的尸骨,都是当年在松毛岭战役中牺牲的无名烈士,山上散落着弹片、枪支、子弹等。”向记者再忆当年的情景,钟宜龙的情绪依旧不平静。

“一定要让这些烈士入土为安”,这是钟宜龙的信念。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带领当地的村民、党员干部将遗落在山间的红军战士遗骸一块块拣回,将一千多位英烈的遗骸集中安葬在隘岽头,并建起了一座两米多高的无名墓碑。

青草湖,是当地人对长满青草的低洼地的称呼,在长窠头村共有3个青草湖。在1934年松毛岭战役中,因为中复是后方医院,长窠头村离中复村不远,村里的青草湖成为安葬经救治无效牺牲的战士的地方。1993年,当地兴建水泥厂,其中2个青草湖被推平,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烈士遗骸。当儿子钟绍锦将这个消息告诉在外地工作的钟宜龙时,他立即嘱咐儿子一定要妥善处理好烈士的遗骸。钟绍锦按照父亲的嘱咐,和另一名烈士遗属钟大敏一起收集起烈士遗骸,并进行统一安葬。

60多年来,钟宜龙风雨无阻,每年坚持和村里的红军后代们一道祭奠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英烈们。

“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在老人的眼里,这并不仅仅是对联,也是一名党员、红军后代的责任。

(来源:闽西日报 记者 陈良锦 罗玉文)

责任编辑:邱妤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