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煌的汉剧情缘
2017-05-25 17:00:3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龙岩5月25日讯(记者 戴敏)陈汉煌今年71岁,是龙岩永定人。1959年底,龙岩专区汉剧学校到各地做招生宣传,这也是陈汉煌第一次接触到闽西汉剧。 1960年,14岁的陈汉煌同时收到了初中学校和汉剧学校两份录取通知书,他说:“当时家里条件艰苦,考虑到汉剧学校有粮食补贴,能减轻家里负担,便选择了汉剧学校。” 从此,陈汉煌与闽西汉剧结下不解之缘。他是龙岩专区汉剧学校招收的第一批汉剧学生,而他学的角色则是汉剧中独有的“红净”,“这个角色真假嗓结合,强调鼻腔与后脑共鸣,嗓音清纯洪亮,行腔雄浑舒展,刚柔相济。”陈汉煌说。 毕业后,陈汉煌加入了龙岩专区汉剧团,开始了闽西汉剧的表演生涯。“1965年6月到11月,剧团分成三队,分别到龙岩各乡镇表演,为村民带去文化盛宴。”陈汉煌回忆说,当时每队三四十人,大家各自扛着道具、行李,每天步行十多公里去村里演出。 “村民们很早就在戏场等候,等到我们表演完,天都黑了,我们又用灯送他们回家。”陈汉煌笑着说,由于多是山路,好几次回程时都迷了路,白走了好多冤枉路。 说着说着,陈汉煌突然哼起了当时的表演剧目——《风雷渡》。这场现代戏说的是渔民出海打鱼的场景,根据当时的实际生活所作。说起那时所唱的剧目,陈汉煌如数家珍,《小保管上任》《打铜锣》《人民母亲》等等。 自开始学习闽西汉剧以来,陈汉煌从学生到演员,再到后来的汉剧团管理者,直至成为省级闽西汉剧代表性传承人,他与闽西汉剧的情缘已经延续了57年。 20世纪60年代中叶以前,闽西汉剧处于鼎盛时期,“群众基础好,每场表演都会引来许多观众,大伙儿兴致高,很投入而且懂戏。”陈汉煌说,有一次他们下乡表演结束,有一位观众却到后台说他们有一段漏演了,经他这么一提醒,演员们才惊觉真是如此,马上上台补演。 在陈汉煌看来,那时候的老艺人表演技艺高超,唱念做打均十分纯熟,而且那时戏团众多。当时的汉剧有许多戏是连本戏,就像电视剧一样,今天一段,明天下一段,看进去了便停不下了。那个时代群众文化活动较少,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大都以看戏为主。这些都使闽西汉剧变得十分火热。 近50年来,闽西汉剧几经沉浮,曾在数年里消失于大众的视野之外,也曾涅槃重生般再次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总体上,闽西汉剧失去了当年的繁荣,群众基础不断弱化,人才匮乏问题也逐渐显现。龙岩汉剧团高峰时曾有近百人,可最低潮的时候团里人员还不到一半。 陈汉煌提出,眼下闽西汉剧的人才十分缺乏,应该更加注重发挥老艺人的作用,一是加强年轻艺人与老艺人的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与技艺,提升基本功;二是从根本上抓好艺术创作,打造精品;在推广上,可借鉴以前的模式,分成几个小队,增加进校园、社区的频率,让更多人认识汉剧。 虽然退休已久,但陈汉煌却一直十分关心闽西汉剧的传承,时常回到汉剧团指导学生。他还到莲东小学开设汉剧课,每周五义务教导小学生。最近,他听闻团里要收集脸谱,他花了数月时间,画了30多个脸谱,无偿提供给剧团。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