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长汀:从山水之殇走向山水之颂
2017-08-29 09:35:09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
□ 新华社记者 涂洪长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曾经是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伤痛。这个水土流失重灾区日前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评估和考核验收。“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折见证了长汀人民矢志不移、久久为功的生态建设之路。 850亩油茶、400亩毛竹、150亩黄栀子、70亩太空莲、700多只河田鸡、200多头生猪……苦干7年之后,长汀县三洲镇农民兰林金在一片荒山上留下了让人惊叹的“绿色奇迹”。 在广东一家采石场的爆破事故中,在此打工的兰林金不幸成为双臂高位截肢、左眼失明的一级伤残者,当过兵、不服输的他通过长时间的磨炼,硬是做到了生活自理、生产不丢。 2010年,已身患残疾7年的兰林金,把村里2000多亩荒山揽了下来,那是一片刚经历山林大火的不毛之地,夏天打赤脚会烫起泡,裸露的山石甚至能摊熟鸡蛋。 荒山由红变绿,既得益于县里“送种苗、送技术、送肥料、送资金”的立体支持,更是老兰“一粒汗水摔八瓣”的辛劳见证。在熟人眼里,年过五旬的兰林金是个干起活来不要命的“铁人”:每到油茶林剪枝时节,他就用嘴巴咬着剪刀满山转,8万多棵树,一干就是20多天。 兰林金之所以如此苦干,是因为他深切体会过另外一种“苦”: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兰林金从小就见惯了“一场大雨、河田不分”的灾难景象。15岁那年,从“光头山”上冲刷下来的泥水摧毁了他家等待上瓦的新土房。 “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筚路蓝缕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艰难掘进,长汀人民对“穷山恶水”的抗争就没有停止过。本世纪初,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被列为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各级各部门人、财、物空前投入,全县以“人一我十、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揭开了大规模治山治水和开展生态建设的历史新篇章。 经过10多年的群策群力和艰苦奋斗,一片片绿色不断延伸,一座座火焰山逐渐消失……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146万亩减少到2015年底的39.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9.8%提高到79.8%,全县21万人从中受益。 如今,青山绿水成为长汀最具影响力的独特品牌,生态优势成为激活长汀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去年5月,长汀籍作家北村结束了长达16年的北京客居生活,返回老家成了一名电商经营者,主营河田鸡、土猪肉、手工腐竹、野生红菇等特色农产品。 在长汀电商园免费提供的“北村自然生活馆”办公区,北村这样形容自己的回乡之旅:“山水故乡为我们提供了畅快呼吸的自由,丰富的绿色物产借助互联网经济,能够帮助更多乡民踏上生态价值变现的康庄大道。” 随着850多亩油茶林进入收获期,兰林金胼手胝足撑起来的绿色致富梦逐渐成真。前些年,有老板出价300万元买下油茶林,老兰深思熟虑之后拒绝了。他说:“山上还不够绿、不够密,再干几年,这一片山还能长出更多的东西、更大的财富。” “今后长汀将按照‘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以更大努力、更高标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力争水土流失率控制在5%以内。同时,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做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种养、生态旅游等文章,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长汀县委书记廖深洪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