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金融体系建设的“闽西实践”
2017-12-06 09:20:5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
上杭蛟洋农民银行旧址(义合祠)(资料图片) 经济封锁带来巨大困难 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成立之后,国民党在进行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还采取了设置哨卡、修筑碉堡、没收物资直到处以重刑等强制性的经济封锁措施。国民党严密的经济封锁切断了当时闽西苏区与外界的联系,带来的后果日益严峻,给当时闽西经济制造了严重的困难。 由于当时各县所产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种类相同,无法在区域内得到消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市场的需求,但这些商品又无法供给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据相关史料记载,闽西出产以“纸烟为大宗”,其次是茶、杉木、竹木等,闽西群众就是用这些土特产品与外界交换食盐、煤油、布料以及日用工业品。 这种情况之下,经济封锁对闽西苏区军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当时,国民党在军事围剿的期间,还进行了很残酷很严密的经济封锁,商品的流通渠道都被堵住,造成了像盐、生活必需品、军事上用的东西等白区商品进不来,苏区的商品也因为封锁出不去,这个也让闽西苏区陷入困境。”原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林焕珍介绍,物资的匮乏不仅给军民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甚至还直接影响革命战争。因为缺盐,苏区军民只好用香干、萝卜水、辣椒干等代替食盐煮菜。长期缺盐导致苏区许多群众身体浮肿,患上各种疾病,部分红军战士因为盐分摄入不足,体质下降明显,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 必需商品缺乏,自产商品又过剩,闽西苏区很快在物资供求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剪刀差”问题。据才溪乡调查数据,谷每担暴动前(1929年前)价格为10元,暴动后,只有2.5元一担,是原来的1/4,而与此同时,工业品的价格却节节爬高,布从每匹1元涨到1.5元至2元,盐每斤涨了7倍,煤油从原来1元能买7斤多到每元只能买1斤5两。当时出现了“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的情况。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