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正文

《行进龙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之“火焰山”到绿水青山的美丽嬗变

2018-10-24 09:11:49 张杰 戴敏 陈天长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开栏的话: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近年来,长汀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谆谆嘱托,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日复一日,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一批治理水土流失的“绿色先锋”,他们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奋斗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水土保持拉锯战中。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龙岩、长汀站在了进一步总结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的新起点上。

从本期起,《福建日报·龙岩观察》推出《行进龙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系列报道,并在东南网同步推出《青山作证·“长汀经验”人物志》视频专栏。为您讲述治理水土流失之战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龙岩、长汀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启示,展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成就,以及龙岩全市在“长汀经验”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敬请关注。

如今的露湖村青山回来了。(资料图)

东南网龙岩10月24日讯(记者 张杰 戴敏 通讯员 陈天长)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秋日的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山头,900多亩山林落英缤纷,树上秋叶金黄,林下松果累累。10月19日,以长汀水保科教园为中心,范围涉及露湖、朱溪等6个村的中石油长汀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项目正式通过验收,成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又一成功范例。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几大原则,首要便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数十年来,几代长汀人筚路蓝缕,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与百万亩荒山作战,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一座座荒山、“火焰山”变成了绿水青山,将自然生态美景带回到长汀大地。

荒山变绿水青山

19日上午,在河田镇露湖村村部前的空地上,六七名工人正紧张忙碌地施工。

“这里准备砌护岸,同时新建一个农民广场,既能保护河流,也为村民们提供一个休闲的去处。”露湖村党支部书记罗群英介绍道。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露湖村早已大变样,座座新房平地起,村道宽敞又整洁,而最重要的改变是——山青了,水绿了。

长汀特别是重灾区河田的水土流失究竟起于何时,无法详考。不过从“柳村”成“河田”的地名变化或可追本溯源,长汀水土流失历史最少在200年以上。

河田,原名柳村。因水土大量流失,山崩河溃,河与田连成一片,形成“柳村不见柳,河比田更高”的景象,后人遂称之为河田。因河田属于红壤区,四周山岭尽为赤红色,像一簇簇燃烧着的火焰,故而又得名“火焰山”。据1985年遥感普查,全镇水土流失面积达19.23万亩,占山地面积的55.4%。

其中,露湖村又是河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82岁的露湖村村民涂金火对家乡过去的景象印象尤其深刻。“出门看去山上光秃秃一片,没有一点绿色,满眼红土。”老涂说,那时候,三天不下雨便成了旱灾,下雨三小时则成了水灾。

因为山上藏不住水,水源成了大问题,当时村民只能种植一季稻,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地瓜。“为了保水,夜里还得上山守着,生怕自己田里的水被别人引走。”说起当年的情景,老涂一脸的苦笑。

就这样,“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河田是个‘好地方’,番薯头子淘粥汤,纸客瓦客四处走,有女莫嫁河田郎”成了当地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水土流失不治,百姓何来美好生活?

1983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考察长汀,写下了《水土保持三字经》。同年,省委和省政府把长汀列为治理水土流失的试点。此后,历任福建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领导都亲临长汀,对水土保持工作作出具体指导。尤其是近年来,长汀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深情嘱托,矢志不移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

201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投资4000万元在河田露湖等6个村启动“万亩生态公益林”项目,为水土流失治理带来新助力。项目摸索出了一套山地套植大苗确保成活率的技术,无患子、枫香、木荷、楠木等17个阔叶林树种被广泛种植在山林中,林分针阔混交比达到5∶5。

“万亩林”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项目,项目更将水保与致富融合到一起,开辟了一条集生态、旅游、增收于一体的新路子。

“种下这林子后,最大的体会就是环境好了,田里灌溉也有水了。”说起生活的变化,露湖村村民涂家龙满心欢喜,“随着山林涵养水源能力的提高,土地日益肥沃,原本就种一季稻,现在可以种两季,还能种槟榔芋,收入提高了1倍还不止。”

如今,露湖村的美丽新村建设如火如荼,板栗、槟榔芋、大棚蔬菜、珍稀苗木等产业发展日益成规模,而河田全镇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4%,昔日的青山伴着金饽饽一起回来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