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民俗博物馆 > 展览 > 正文

民俗不打烊居家来看展|州北福山,蕴聚三宝

2020-02-21 17:05:00  作者: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

观闽俗知闽风

福建,简称“闽”。这里山水俊秀,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可以形容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八闽大地,物华天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闽越文化融合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并兼具山林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福建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从古老的崇蛇习俗,到传统的人生礼仪;从崇文重教的朱子儒学,到敬祖敦亲的客家风范;从海纳百川的闽都文化,到爱拼会赢的闽南精神;从风靡闽台的妈祖信俗,到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这些都构成了福建民俗文化的重要基石。

本次《观闽俗知闽风》专题展览将以福建传统区域为主线,分期为大家介绍各地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

州北福山,蕴聚三宝

福州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精湛、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被誉为福州传统工艺“三宝”,这些工艺品凝聚着福州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心血,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

寿山石

馆藏寿山石套章


寿山石笔筒
寿山石套印章

寿山石自古就是我国奇石珍品中的佼佼者,天资瑰丽、色彩迷人,具有“细、结、润、腻、温、凝”六德,以“石中之王”、“国之瑰宝”而饮誉天下,被推作国石首选。因其质地凝腻温润,易于游刃,而成为古今雕刻与篆刻的上乘材料。

寿山石雕刻始于南北朝,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而不衰。元代前,印章多以铜、铁、玉为材。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加之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书物、珍藏书宝。

软木画

软木画,又称软木雕、木画,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民间雕刻工艺品,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软木画发源于上世初福州西园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软木画采用的材料是产于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栓皮栎树的木栓层,俗称软木。它是一种"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色调纯朴,刻工精细,形象逼真,善于再现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园林景色,使人观后如身临其境。

软木画完美地将中国民间精湛的雕刻技艺与中国绘画优美深远的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作成白鹤、孔雀、糜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其中借鉴中国园林"框景"的手法,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古朴典雅。

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曾被郭沫若先生誉为“天下谅无双,人间凝独绝”,被外国人称为“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人间瑰宝”。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发现有轻巧坚固的脱胎奁盒,后因种种原因,这项手工技艺几近湮没。直到清乾隆年间,才被福州人沈绍安发掘出来,重现于世,大放光彩。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主办
东南网承办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