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 盒 介 绍 果盒,以选材考究、造型奇妙、雕工精细为特征,综合运用镂通雕、圆雕、上漆贴金、金漆线描等工艺,成为一种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其用途广泛,既可作为传统祭祀活动中用于盛放祭品的器物,又可作为富裕之家置放水果和干点的器具。 历 史 渊 源 宋元时代,因社屋庙宇祭祀时供品摆列的需要,果盒制作工艺不断提升。 至明代,因廷倡导礼制,莆田境内社屋庙宇众多。常年的祭祈活动使果馔盘盒拥有广阔的市场。加上明代莆田科举鼎盛,冠于八闽,中举人进士者3000多人。这些人“学而优则仕”、“仕高禄而富”,成为莆田的名门望族后,家庭排场考究,注重待客礼仪,果盒开始成为家庭摆列使用的器具。因此,后洋流传着一句“不须赐子千金,只须教子雕艺”的谚语。 至清代,以莆田荔城区黄石镇后洋吴氏家传的特种技艺为代表,果盒制作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清乾隆初年,兴化知府把后洋木雕大师吴贤制作的一件硬木漆金透雕果盒作为贡品进献皇帝,乾隆大悦。此作品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里。 民国时期,后洋果盒开始被收藏家作为艺术品广泛收藏,身价倍增。后洋果盒制作所用的材料大都是金丝楠木、红檀、黑檀、黄檀、紫檀和酸枝、龙眼木等,其造形多变,通常由底坐、果盘或馔盒、盒盖或盘盖三部分组成。外表种类有黑漆饰金、五彩饰金、本色素雕之分。制作过程为取材、打样、雕刻、磨光、拼装、表饰、成型等共有十几道,十分细致繁杂。 馆 藏 精 品 此藏品为清光绪文物。 此件漆金人物果盒整体呈八面宫灯的造型,每面都以锯通雕万字纹作地,采用了镂空雕的手法在万字纹的地子上雕刻了三国典故,一圈八面上雕刻了百逾位的人物形象,构图饱满,层次分明,神态各异,活灵活现。果盒外围采用浮雕的手法,四周浮雕龙柱, 盘龙双目炯炯放光,张口咧牙,触须飘动,呼之欲出。果盒底部则雕刻漆金花卉卷草纹,寓意吉祥富贵。此件果盒玲珑剔透,精美华丽,是一件遗存于世的民俗文物精品,现收藏于福建民俗博物馆。 该果盒为清代福建民间祭祀用品。此器玲珑剔透,雕刻技法应用炉火纯青。红漆装金,不仅适应福建气候,有效抵御高温日照与海风雨水的侵蚀,更尽显豪华,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 果盒用于妈祖庙中盛放祭祀干果,足见清代福建经济的繁盛与妈祖信仰的盛行。福建依山面海,沿海居民多以渔业、经商为生,山海熏陶使得福建信俗产生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为求得航海平安而兴起的妈祖信仰最具代表。几百年来,妈祖信仰随着船只远行的风帆传播全球。而如今传世的这一金漆果盒在繁华喧嚣中静静吟唱着历代福建人开疆拓土,远渡重洋建设家园的筚路蓝缕和对家乡的思念。 金漆木雕果盒制作技艺能经历代代传承发展至今,是因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在祭祈活动和家居生活中有着普通用途,因此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因它源自清代,精美的艺术创造是莆田民间工艺的历史佐证,其产品多采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吉祥图案为装饰,寄寓了讴歌先贤、向往美好的文化理念,所以它又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