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民俗博物馆 > 社教 > 正文

活动回顾|福建民俗博物馆“民俗里的非遗”系列活动完美收官!

2022-12-22 10:58:09  作者: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让民俗文化融入年轻群体,福建民俗博物馆开展“民俗里的非遗”系列活动,力图打造大众共赏,寓教于乐的“非遗文化共传承”氛围。

01凤 起 畲 乡

福建省宁德市是我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堪称“中华畲族第一市”。畲族人自称“山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人勤劳俭朴、能歌善舞,有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及生活习惯。三月三是畲族最隆重的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节日时畲民们会去野外“踏青”、家家煮“乌稔饭”以缅怀祖先。

畲民将族源神话融入到服饰媒介,新娘身穿的“凤凰装”体现了畲族的起源及其神圣的图腾信仰。传说畲族始祖盘瓠王平反有功,高辛帝欣然将女儿许配给他,公主出嫁时身着五彩凤凰衣,戴上凤凰头冠,为畲家带来吉祥。因此畲族新娘出嫁时要梳扎“凤凰头”,身着“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

活动开始前,我馆工作人员为同学们系统地介绍了畲族文化与传统技艺。到了体验环节,同学们纷纷拿起手工材料包,跃跃欲试。他们经过裁剪,绕绳,捆绑,装饰……最终完成属于自己的畲族头饰,虽制作流程复杂,但每个人都乐在其中,受益匪浅,对畲族的非遗技艺产生浓厚兴趣。

02闽南印记

泉州绣品古称“刺桐绣”,金苍绣是刺桐绣的一种特殊技艺,它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在罗缎的底子上,用金丝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特殊针法有荔枝跳、菠萝凸、三叠线、龙鳞迭甲等。由于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叫金葱绣,泉州话“葱”与“苍”同音,雅化为金苍绣。“泉州金苍绣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金苍绣工艺的特点在于视觉主次意识强,虽然以平面表象为基础,却热衷于借用及强化传统刺绣的凹凸法,以形似为理念的规范操作来表现空间。通过形态的盘整、重叠、堆积,创造立体感和空间感,恰到好处地突出物象的透视主次关系和空间位置,并运用各种针法技巧,创造物象的远近高低、主次强弱,充分体现闽南传统文化的特点。

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操作引导下,精描细勾,穿针引线,绘就出趣味精美民俗图案,平凡无奇的织布在他们手中,变得灵动且艺术。此次金苍绣手工活动,不仅让同学们领略到金苍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更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审美创造力,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03客乡遗韵

茶文化作为我国独特的本土文化,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相传茶的发现与使用源于神农氏,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采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茶为药用,药亦可茶。客家“万应茶”始于清朝嘉庆年间,采用永定县地产的高山茶叶和三十多种名贵地道中药材,经独特古法传统炮制工艺加工配制而成,可治多种外感和消化道疾病,疗效独特。万应茶制作工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应茶(饼)”制作工艺独特,三十多种地道中药材按不同方法炮制,整个生产工序有一百多道,主要:净制、切制、炮制、灸制、环境的温湿度、配料、混合、灭菌、制粒干燥、整粒、过筛、总混、压片、包装、半成品质量检查和控制、原料消耗定额、检验。

同学们认真听着工作人员对客家万应茶的详细介绍,时而动笔记录,时而思考提问,对非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整场活动气氛活跃,互动频繁,工作人员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家长与孩子们近距离认识、感触、辨识中药材及其功效,使他们深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04 斟 茗 论 道

中国茶文化起于唐,兴于宋。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不仅限于饮茶品茶的审美追求,还催生了许多的斗茶游戏,上到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全民饮茶,茶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点茶文化不仅是人们了解宋朝人文社会气候的一扇窗,更是引我们品鉴璀璨中华文化的一道门。

宋代点茶文化技术含量高、乐趣颇丰,拥有烤茶、研茶、煮水、注水、击拂等繁复工序。

老师与同学们换上汉服,一起学习宋代点茶的历史文化知识与详细制作流程。一缕红茶,七道汤,竹筅击拂,起泡着于汤面,遂点茶作画。通过此次宋代点茶与茶百戏体验,同学们拓展了视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认知,身临其境体验宋人点茶的审美趣味。

“民俗里的非遗”系列活动,通过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年一代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验非遗技艺,感悟民俗文化的精髓。我馆将持续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作用,努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智慧,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主办
东南网承办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