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民俗博物馆 > 社教 > 观闽俗知闽风 > 正文

福建各地的元宵节习俗,有你小时候的记忆吗?

2023-02-14 16:56:40  作者: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

农丨历丨正丨月丨十丨五

元宵佳节

节日快乐 团团圆圆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又称为“元夕”、“元夜”、“上元节”,因历代有观灯习俗,还叫作“灯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闹元宵起源于汉代,因为这天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当天,全国各地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男女老少,走向街头,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看杂耍、听戏曲,热闹非凡。

福建各地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文化积淀和礼俗互动,造就了八闽大地异彩纷呈的元宵节俗。 

福州

元宵庆典

据说,福州元宵庆典,汉时为一天,唐时为三天,宋时为七天,及至明、清则为十天。故谢肇淛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佳节期间,城内闽王庙、南后街、台江茶亭街、中亭街一带,灯火通明,彻夜狂欢。各街镇会在元宵之夜游灯上街,结合迎神赛会。在迎神队伍中,都有伴随着民间文艺活动,如舞龙灯、高跷、舞狮、地下坪、陆地行舟等。

太平龙灯

太平龙灯,更是通宵穿街走巷,长夜飞舞。龙灯舞分为两种,以色区别,有黄龙、青龙; 以动势别,有迎龙、舞龙。参加者一般脚穿草鞋,扎腰束腿。表演时,群龙飞舞,小龙穿大龙,大龙卷小龙,双龙盘旋,时分时合,灵活自如。

赛年糕

赛年糕也是福州元宵节的重要习俗。福州人家家户户蒸年糕,元宵节期间拿出来比赛,谁家的年糕越大越好看,寓意着这家人今年的运气越好。

莆田

锥球刺身

每年的正月,莆田地区都会举行“锥球刺身”的游神祭祀活动,“僮身”上堂时都配有一队铃鼓做伴。阵阵铃鼓声响起,“僮身”赤膊上刀轿,被抬着绕村游行,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抬棕轿

抬棕轿是莆田多地闹元宵的传统习俗。在空地上用木柴围起一个圈,点燃后,选年轻力壮的男性赤脚抬着菩萨座轿穿越火海而过,表达民众希望祈福驱邪、家家兴旺的愿望。

爬刀梯

莆田部分地区有爬刀梯,撒铜钱的习俗,见识刀尖上的元宵,拾一年“上下平安”。登梯者必须正确使用握力和运用气功,当手掌接触刀刃时,以指掌紧夹其刀,突出掌心不让割伤;其次爬梯速度要快,手脚只能瞬间停留在刃锋。表演完毕,个个出示手掌脚板,表明没有任何伤痕。最后,又在三声巨响炮声中,放下刀梯,降下帷幕。

泉州

元宵踩街

元宵踩街有阵头、花灯、彩车、妆人、南少林武术表演等各种文艺表演项目。此外,还有一种小型的踩街队伍,沿大街小巷漫游,叫歌吹漫步。踩街队伍行进中遇到有人放鞭炮欢迎,就要停下表演,以示感谢。

游板凳龙灯

泉港区樟脚村游龙灯兴于元末明初。每家每户男丁将花灯绑在长板凳上,扛着长板凳将村子绕一遍,长凳互相连在一起,行走在乡间小道上就像神龙游走。

拔拔灯

南安英都拔拔灯,传承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正月初九晚,来自不同村落的人在一根长麻绳上挂灯笼,连成一条万米长龙,男女老少一起使劲往前拉。这一幕,源于逆水行舟的拉纤,英都码头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工拜祀地。

炸佛

永春达埔“炸佛”被称为“达埔三奇”“八闽第一奇”。村民将赵大天君佛像请出,四名年轻人抬着佛像绕村巡境,沿途村民举着长竹竿,上面绑着大串鞭炮,炸响在佛像周围,以祈求平安幸福。据说谁炸到的佛像越多,得到的庇佑就越多,这一习俗从明末延续至今。

坐钉轿

德化水口淳湖村“坐钉轿”民俗从明嘉靖年间盛行至今,正月十五晚最热闹。钉轿的椅面、靠背、扶手及落脚处均布满长达数厘米的锋利钉子,椅面上只垫着几张薄薄的纸。一位村民光着上身,手持“宝剑”坐上去,任凭抬轿的人一路颠簸,他还能神情自若地在轿上做出舞剑、跷腿等各种动作。

厦门

刈香巡游

元宵节是集美大社最为热闹的“刈香巡游”日,大社刈香的习俗至今已经沿袭了800多年。“刈”在闽南话里是割的意思,音同“挂”,刈香便是去祖庙分香火回到社里。大社用刈香的方式来祭奠先人,“护国尊王”王审知、“进士祖”陈文瑞等神像被八抬大轿请出来,巡游的队伍穿过大社的每一个角落,角落是陈氏宗亲分支,现在大社有十个角落,每个角落都有自己的宗祠,在刈香时都有属于自己的旗子,旗手是上一年刚结婚或生完男孩的青年,祈求家人新一年的平安顺利。

装瓯

在厦门同安,在元宵节“装瓯”祭祖闹元宵的特色习俗,拥有600多年历史。该习俗将猪羊鸡鱼等熟食垒成“肉山”。“装瓯”的食物一般以熟食为主,不同食物也有不同的寓意,韭菜寓意着“日子长长久久”,鱼等寓意“富贵有余”,橘子寓意“大吉大利”等等。

漳州

斗菜碗

所谓“斗菜碗”就是各家各户家庭主妇都得在这一天露一手,做一碗最拿手的好菜,色、香、味、巧俱全,然后拿到祠堂里先祭拜祖先,之后,就摆着让族人或村里人品尝评论。于是,有的用面团蒸出“麻姑献瑞”“八仙醉酒”等食品,有的用猪、鸡鸭的内脏做出“龙虎斗”、“天女散花”等,争奇斗巧,别出心裁。

放水灯

在漳州九龙江畔,元宵夜看放水灯,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漳州是水仙花的故乡,这里有许多雕刻水仙花的能手,他们能把一颗颗水仙花球按艺术构思,雕刻成“金鸡报晓”、“孔雀开屏”、“玉壶生津”等形状。到了夜晚,人们带着精心制作的小花灯,来到九龙江边,在水仙花灯上放上沾油的棉花,点着棉花后,把一朵朵水仙花灯放到江面上,任其漂流。此时,江面上星星点点,如夜空的星河,别有一番意境。

盘古王戏水

正月十五,长泰坂里乡正达村将如期举行“盘古王戏水”。正达村邓姓居民居多,其先祖供奉“盘古王”。后人,将邓氏一族供奉的家神,演变为当地保护神,“盘古王戏水”自此始。

龙岩

游大龙

连城县姑田游大龙,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条龙从90节到150节不等,每节4米,龙身直径70厘米左右,每节由5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有“天下第一龙”之誉。2012年,姑田游大龙以791.5米打破了吉尼斯最长游行花车纪录,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迎古事

“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抬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陆上抬着竟跑后,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着竟跑,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

闹春田

长汀童坊镇闹春田,已有数百年历史,将关公塑像抬到水田里,四人一组,奔跑打转,相互比拼,跑得快者为胜,考验的是团队的协作。

打船灯

“打船灯”是闽西客家特有的节庆活动形式。闽粤边境的上杭、武平、永定多为双人船灯,闽赣边境的长汀、连城多为单人船灯。另一种是“船板灯”,如同众人抬着一艘龙舟,舟中坐着化妆的孩童,仅是抬着巡游。

三明

舞稻草龙

舞稻草龙是宁化人元宵节的一项特色民俗。在唢呐、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村民把稻草龙从龙头至龙尾都插满了燃烧着的香火,草龙在香火缭绕中活灵活现。据村民介绍,稻草龙来到我们家,家家户户放鞭炮迎接它,保护全村老老小小,平平安安,家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迎龙灯

在尤溪县,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都将会举行“迎龙灯”活动。龙虎旗指挥,龙头领导着整条长龙,表演着一套套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式,蔚为壮观。

大源赤膊灯

泰宁大源赤膊灯为福建省“非遗”项目。大源桥灯原称“火龙”,俗称“赤膊灯”,始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迄今已有900多年。“赤膊龙灯”有两条,上大源、下大源各一条,“龙头”、“龙尾”用上等硬木经能工巧匠精雕细刻、髹漆涂饰而成。“龙身”由数十块甚至上百块(每户一块以上)长2.6米宽22米的杉木板,互相连接而成。这个习俗体现了先民对火的崇拜,也是村民团结和谐的象征活动。

南平

游蛇灯

延平区漳湖镇每年元宵节前后将举行游蛇灯活动。在此期间,家家户户制作蛇灯,傍晚时分,各家各户派出一位大人或者小孩作为代表加入队伍中,走街串巷。游蛇灯是福建人对蛇原始崇拜的遗风,“闽”字中的“虫”就是代表蛇。

拔烛桥

拔烛桥,是流传于武夷山市兴田镇枫坡村的一个很独特的民间社火活动。该活动来源于禁赌仪式,一般在元宵节期间演出,逐渐发展成为元宵节的社火内容。“烛桥”是由上下两层的木架组成,上可插两支大号蜡烛,下有把手可抓,两头与前后的木架用木插销连接,大的可接80个,小的也可接54个,接起来的架子弯弯曲曲似条木龙,拉直来又像山涧溪流的木架浮桥。

宁德

起洪楼

起洪楼是闽东畲乡元宵民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畲族人认为,洪楼越高,离天越近,祈福就越有效果。由于桌子间没有任何固定物,一阵微风或者微小的动作偏差,都可能使桌子晃动。九层洪楼搭好后,身着宽大巫裙的巫师,爬上“九重天”居然在上面跳起了畲族巫舞。舞蹈首先在饭甑和筛子搭成的小台子上进行,接着踢掉筛子,继续在饭甑上舞蹈,饭甑不时会被移动到桌子边缘,脚踩饭甑绕桌子转了一圈,每转到桌子边角,饭甑还会有小部分悬空。

霍童线狮

霍童线狮,是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艺术方式。线狮主要通过头索、尾索及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等,还能含球、吐球,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强弱等配合。大的线狮重40多斤,小的线狮也有20多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搬铁枝

搬铁枝,源于清代,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霞浦、蕉城、周宁等地。搬铁枝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进行搬行的一种民间节俗表演。每架铁枝高2至3米,上面可容纳5至7人表演。演员多为少儿,或坐或站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一些简单情节和动作。铁枝车可推行,乐队随后伴奏。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主办
东南网承办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