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海峡消费报3月15日讯(本网记者 王莉兰) 这两年,我经常买菜。 买着买着才明白,原来这看似简单的活儿,却一点儿也不简单。 先不论价格,因为最初买菜我都是采取“不买对的,就买贵的”的方式选购,本以为自己不会挑,那就买贵的总是好的吧。没想到还真的不对,买回家的东西,常常被妈妈数落:这肉一看就是泡过水的,这菜一把只有半把能吃,这袋水果秤肯定不足,这面包都快过期了,这黄鱼怎么一洗还褪色,这花蛤那么多沙怎么吃呀…… 在妈妈日复一日的絮叨中,我再一次明白听妈妈的话很重要,“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自己不留个心眼,被“宰”,那是“必须的”。 于是,我开始懂得,在货架上拿东西,要拿最里面的,面包柜、零食柜、冰柜等都是如此,摆在你最容易拿到的地方的东西永远都是最不新鲜的。甚至在摆满同类产品的超市货架上,最好不要选择视线平视过去靠右手边的商品,这个商品或者就是商家最想卖给你的,但不一定是最好,也许只是因为利润高或其他什么原因。 我还开始养成习惯,买东西时要看一下秤。在私人摊位买鱼时,我就遇到过几次明明说了是19元一斤,上了电子秤就成了48元一公斤,只要你稍微没注意,就按电子秤显示的金额付款了。即便是超市,这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最夸张的是有一次,买了五六个的果冻,接过来一看怎么要19元?仔细一看,原来称重品种选成了德芙巧克力。 我也慢慢懂得鱼要怎么挑,肉要怎么选,土鸡要怎么看,可是,防不胜防,稍不留意,让我最雷的一次事情就发生了,雷到我一直都没好意思对人说起。 那次,我和几个朋友去一个海岛玩。傍晚乘船回去时,远远就看到岸边泊着几只小渔船,船上肤色黝黑的渔民正端着脸盆叫卖着。不用说,那肯定是在卖海鲜,大概是今天刚从海里捞起的吧,我这么想着,因为自己在海边长大,直到读大学时还常买这种东西,一脸盆10元20元,通常有很多大小不等的杂货———虾蛄、虾、螃蟹参差着。那时我们随便煮一大锅开水,一脸盆东西哗的一下全倒下去,之后几个同学围坐一起,美美地啃着东西,天南地北地乱侃。 正美美地想着,船靠岸了,天色渐黑。 我本能的直接跨到售卖海鲜的渔船上,一个渔民马上热情迎来。脸盆里是大大小小的十来只螃蟹,有三眼蟹,有正蟹,都绑着皮筋,盆子觉得有些小,螃蟹一只挨着一只动弹不得,盆里还放着氧气棒,不停地往水面上冒着泡泡。这渔民倒是爽快:“你看这盆,你到市场买,要上百元。我这个又新鲜又天然,刚出水的,一大船一下就批发掉了,这些本来是留着自己吃的。如果你要就80元给你,不还价,不要我就带回家了。”说着还做出要急忙赶回家的样子。 我在心里快速盘算了下:到市场买,这些估计要100元左右,虽然这里没有便宜多少,带着还麻烦,可是这蟹刚出水呀,他说的没错,回城了哪去买这么新鲜的蟹。于是二话不说,买了下来。 回到家里,蟹往厨房一放。转身正打算去收拾其他东西,只听妈妈在身后大叫:“你怎么买一堆死蟹回来?” 怎么可能?! 眼见为实,真的死了。可我嘴里还不甘地继续辩解:“可能是路上死的吧,买的时候还吐泡泡呢。”心却虚了,“那泡泡是氧气棒吐的,哪是螃蟹吐的啊。” “你自己看看,这哪里是死,这分明是烂嘛。”妈妈的话又是当头一棒。 真的! 是真的不能用死来形容这些螃蟹了。螃蟹的10个脚都是用牙签连接着插在身体上,甚至有只螃蟹把最后左右各一个划水的脚都安装在了同一边…… 看着水池里的一堆牙签和满满一垃圾桶七零八散的螃蟹,我只能无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