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面前,无论何种身份的客户都没有秘密可言。
5月6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年度部长理事会议上,瑞士与其他46个国家一起,共同签署《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承诺执行银行间信息自动交换全球新标准,以打击逃税和税务欺诈。
在外界看来,这意味着瑞士银行坚守了数百年的保密制度渐渐终结。
那么银行可以掌握客户的哪些秘密?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银行掌握的信息包括客户在如信用卡申请等业务时提交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工作信息、收入状况等;客户的交易数据,包括交易金额、透支记录等;另外,还包括客户的其他银行衍生信息等。
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客户使用信用卡的时候,包括具体的交易地点、交易金额、购买商品信息等都会被银行获知。
因此,对于全球银行业标杆的瑞士银行此次转变传统,自然引起大众的恐慌。对此,瑞士银行业人士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瑞士银行法对银行客户保密的总条款并不会因此改变。
事实上,银行作为公众财富的守卫者,其如何保护客户的隐私,银行的隐私保护边界在哪里等问题,一直受人关注,但具体细节又不为人们所知。
时代周报记者通过对我国多家银行进行调查对比之后,逐渐厘清了我国银行隐私保护的制度体系,而记者发现,在这个体系中仍有诸多漏洞可待完善。
国内银行保密意识仍待提高
当与银行的第一笔业务启动时,就意味着你的部分个人信息已被银行获知。
时代周报记者手上的这份某股份制银行个人账户开户表,十分常见。当向银行提出开户请求时,客户需要提交包括姓名、性别、职业、身份证号码、国别、手机号、固定电话、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等基本信息;假如要办理附属卡,还要提供附卡人姓名、身份证信息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附在表格后面的《个人银行账户管理协议》上有这样一个条款,“乙方应保证开户资料的真实、合法、有效,如有个人资料变更,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否则乙方将承担相应损失。
而相较个人账户开户表,申领信用卡需要提交的个人信息显然更多、更全面。除了上述的基本信息之外,还需提交客户具体的职业资料,包括单位名称、任职部门、单位联系方式、单位性质等;提供联系人资料,包括直系亲属和紧急联系人的姓名、电话等;另外,如果有推荐人,还需要提交推荐人的姓名、证件号、卡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