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买卖落槌。
这样的网购场景早已屡见不鲜,背后天量资金的流动却寂静无声。明星公司支付宝近日忽然宣布“移情”建设银行[0.74% 资金 研报],它与工商银行[0.56% 资金 研报]的一段前尘往事中,“备付金”成了话题聚焦。
买家付款到确认收货、卖家收款总隔着几个交易日,那些“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上的资金就是“备付金”。支付宝握着这个筹码,在两大行之间挑拣存管方的故事触动了舆论的八卦神经,而藏在故事里的“现钞奶牛”——备付金仍上演着让第三方支付闷声发财的剧情:备付金源源不断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制造利息收入。
据5月23日国家邮政局发展与研究中心与德勤联合发布的报告,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额1.84万亿元。如果按照平均5天交易周期和活期存款储蓄利率计算,来自网购的备付金利息收入就高达8822万元。
备付金开动“印钞机”
“在网上交易的过程中,货款先由买家划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加上物流公司这一独立交易参与者带来的不可控因素,等买家收货后确认付款给卖家,一般要有3~7天的周期,取一个均值就是5天,也就是说交易金额放在存管银行的账户里,在这5天内是至少可以拿到活期利息的。”一家中资银行结算部人士为《中国经济周刊》解释道。
按目前0.35%的年活期存款利率计算,5天利率约折算为0.004795%,再乘以全年1.84万亿元的基数,只要备付金这台“印钞机”一开动,全年就有约8822万元利息滚滚而来。
而上述人士还补充认为,真实的“沉淀资金”规模不止于此。“比方说,为了购物方便,很多买家会暂时将上一笔交易的退款,或者单笔交易多余的钱都存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里,这就会拉长交割的周期,部分资金的利率实际可以按超过一周来算。”
随着交易规模的几何式放大,今年以来第三方支付机构从备付金中获益更丰。2006年,国内网购规模还只有500亿元,近5年平均增速高达80%,据工信部统计,今年一季度,网络零售额已经超过5570亿元,同比增长了近46%。
这意味着今年一季度备付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就超过了2670万元。据悉,对于这部分利息的利益分配中,官方曾提出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合规拿到的部分占到了九成之多。2011年11月,央行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成为2005年开始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立规以后,最早明确备付金利息归属的监管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