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资讯 > 正文

试验田变身创新田

2022-08-24 11:11:30 刘 成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俯瞰青岛自贸片区青岛港口作业现场。

(资料图片)

“3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共形成226项改革创新成果,首创性占比达35%,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获得国家部委备案,29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首创明显,已成功步入自贸试验区的第一梯队。”8月19日,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发展大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发布《青岛自贸片区三周年建设发展评估报告》时说。

青岛自贸片区是如何不断焕发创新活力,从“试验田”变成“创新田”的?

向海而兴

“青岛是港口城市,青岛自贸片区也须向海而兴,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使青岛自贸片区成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大局的重要节点。”青岛自贸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士玉说。

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位于青岛自贸片区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在创新改革的助力下,新开国际航线55条、班列67条,建设内陆港30个,海陆统筹能力大大增强。青岛片区建设1年后,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越韩国釜山港,跃居全球第六、位居东北亚第一。“2021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蝉联东北亚首位。这是东北亚港口整体格局上的一次重大变化,意味着青岛港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加凸显。”崔卫杰说。

创新是青岛港持续领先的根本,“内陆港”的设置就是其体现。长期以来,内陆企业出口货物要坐了汽车倒火车,还要层层递交各种单据,一不小心就误了船期。为让内陆的货物能按时、顺利出海,青岛自贸片区煞费苦心。“我们聚合港口、海关等多个监管主体在沿黄流域设立了30个内陆港,将出海口搬到了企业‘家门口’。”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部部长周峰说,“青岛港通过‘陆海联动,海铁直运’监管新模式,实现了‘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的服务,通过监管新模式入港的货物无需再堆存、验封,可直接运抵码头前沿,不仅破解了内陆企业的‘痛点’,还为其节省了20%以上的综合物流成本。”

3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速36.9%,是全国外贸进出口平均增速的3倍以上。高速发展的背后,更是创新结出的硕果,新型离岸贸易的破题就是亮点之一。

“之前青岛自贸片区的离岸贸易几乎为零,最主要的‘痛点’是业务真实性不易验证。”青岛自贸片区管理委员会航运物流部(国际贸易部)部长周宇翔说,“例如,青岛的企业买了韩国的电子配件,卖到了香港,由银行结汇,由于货物流、资金流、单证流‘三流分离’,这笔交易很难验证,因此,银行也难以开展这一业务。”

青岛自贸片区“离岸达”的搭建,解决了这个“痛点”。“我们联合海关、银行等监管部门,通过接入国际航运、物流、港口及世界一些国家海关的数据,为企业发生离岸贸易的真实性提供了数据验真。”周宇翔告诉记者,这一新型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后,离岸贸易风生水起。2021年青岛自贸片区离岸贸易额达到100亿元,是山东省总量的近90%,今年1月至5月同比增长35%。

向新而创

“制度创新是青岛自贸片区的核心,必须强化问题导向,通过强化首创性创新,解决‘不敢闯’的问题;通过强化集成性创新,解决‘点散面低’的问题;通过强化差异性创新,解决‘特性弱’的问题。”赵士玉说。

在大宗商品贸易行业,几十年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大宗仓储环节,存货凭证太过“原始”,导致单货不符现象频发;在交付环节,时常有货不对板、一货多卖、付款和交货存在时间差风险;在金融环节,货物确权存在技术难度,仓储环节控货缺乏信用,且难以防范重复质押,流通商面临融资难的困境。“解决这些‘症结’的关键,是将仓单数字化。”中储京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连瑞鑫说。

但仓单数字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环环相扣,不连带仓库一起数字化,问题无法从根本解决。怎么办?改革者的回答是,找块试验田“开犁”。

在青岛自贸片区内,一个2500平方米的库区被推上了“改革前线”,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会联手京东科技和中储京科,通过全新升级WMS系统、消防中控,接入AI摄像头、温湿度感应等物联终端,将传统仓库进行全方位改造,通过数据接入云端的方式,最终实现了仓库智慧化,数据的数字化、权证化。

“现在仓库方、货主方、平台中介方、银行方等想看货控货、仓单登记,只需登录‘货兑宝’平台即可实时了解最新数据,这让数字化仓单变得真实可靠。”连瑞鑫解释,“货兑宝”平台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供大宗商品的线上化仓储服务,线上化交易、交付服务,区块链电子仓单及产业互联网服务,实现大宗仓储底层资产数字化。

大宗商品仓储实现数字化以后,利好凸显。比如,可为仓库节省人工成本30%到40%;区块链电子存货仓单可有效规避仓单多重质押等风险,疏通了融资“堵点”。

有了成功经验后,青岛自贸片区决定对管区内仓库陆续进行数字化改造。“随着成果落地,中储京科‘货兑宝’还被17个国家部委评选为区块链+贸易金融的创新示范平台。”周峰说。

“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保税监管”制度是青岛自贸片区改革创新的又一成果。

“以前集团下属子公司之间不允许私自结转,相互调货必须要报关。”青岛海信国际营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副主任张琦说,“例如,液晶屏是海信电视制造的主要元器件,占整体电视成本的70%。但因市场价格变化过快,其保值时间相对较短,一旦遇到市场订单被取消,液晶屏就会出现库存积压,如短期内不消化掉,会对集团整体成本产生很大影响。”

针对此问题,青岛海关多次到企业调研,制定了“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新制度,将集团下属子公司看作一个整体,相互间结转,无需再报关。“新制度让我们采购回来的液晶屏可以在各个子公司间自由流转,既满足了市场订单需求,又减少了积压风险。”张琦说,“此制度施行以来,共为集团节省了1000多万元关税。”

在青岛自贸片区,多部门协作创新已成常态,成为破解诸多难题的“利器”。“区税银”机制就是这样协同出来的。

“‘区税银’是自贸试验区、税务和银行等部门协同推出的新机制,特点是‘核实可视’+‘信用赋能’+‘自贸智税’,解决的是中小微进出口企业融资手续繁琐、贷款难等‘痛点’。”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税务局进出口税收管理科科长熊月所告诉记者,这一机制推行后,进入“优享单”企业出口退税即报即审即退,退税款可8小时速达;银行通过“银税互动”平台,可以向企业发放无质押贷款。“这一机制实施后,2020年以来,入区退税企业增长了近45%。”熊月所说。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青岛自贸片区在理念、思路、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展现出独特的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

向实而行

择“高”而立,向实而行,依托创新优势,青岛自贸片区探索不止,激活了一个个高质量发展“创新密码”。

在青岛自贸片区核心卡口,一辆辆货车往来穿梭,精密仪器、装备等高科技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3年来,青岛自贸片区作为开放创新“风口”,得到一批全球顶尖创新企业的青睐,外贸活力得到极大释放。这其中,独具特色优势的“链主”企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带头作用。走进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内的华大基因北方中心,未来感、科技范儿扑面而来,无人值守的测序工厂里,机械臂正自由穿梭在全球超大通量基因测序仪中。

“基因测序离不开测序仪,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这个领域是受制于人的。”青岛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姗姗说,“基因测序是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照,是实现个体化医疗精准诊断的基础,必须打破垄断。克服重重困难,华大终于在2015年研制出第一台国产基因测序仪,正式进入基因测序仪研发生产领域,并不断推动产品迭代更新,实现基因测序自主可控。”

而今,华大智造已从最初的追赶跟随,一跃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量产临床级全基因组基因测序仪的企业。此外,华大集团还在青岛自贸片区内积极布局世界级海洋基因库。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6年,对全球的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贡献度达到26%。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造全球引领性的海洋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以基因科技为核心开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不断催生新科学、新技术、新产业。”赵士玉表示,预计今年,青岛片区基因和生物科技产业产值将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33%。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上,青岛自贸片区也实现了新突破: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园正加快建设。该园区打造“一基地、一片区、一中心”,功率芯片实现量产和投片,高端封测项目填补山东省产业空白,一批集成电路产业链项目相继落地。“目前,青岛自贸片区已形成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五大特色产业,逐步构建起开放型现代产业新高地。”赵士玉说。

青岛自贸片区紧扣“创新”核心任务,大胆探索,不仅给企业带来便利和实惠,也让更多人看到这片热土上惊人的发展速度。面朝大海,拥抱世界的青岛自贸片区,正展现出“飞一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