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东南创新高地。其中提出的丰富教育培训体系、引进领军人才团队等举措,对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带来机遇和挑战。 《2022年福建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底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企业经营管理的数字化普及率以及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率分别位居全国第3、第4和第6位。其中物联网核心企业超1500家,核心产值达1638亿元。随着数据、算力、算法等设施和技术的迭代升级,未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市场规模还将急剧扩大。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水平,相继出台《“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推出“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力争将我国高校打造成为引领世界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高地。福建也把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写入“十四五”教育规划、高等教育十年规划等,加快布点相关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为相关产业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 但从目前来看,现有人才还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在补齐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短板中肩负特殊使命、担当重要责任—— 多点发力壮大人才规模。建立健全人才供需对接机制,打造校企一体人才数据库,摸清需求底数、做到精准引育。系统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升级改造一批传统学科,扩大专业布点,增加人工智能第二学士学位布点,重点支持理工科类、综合类高校建设相关专业,倾斜支持产业规模大、效益好的地区优先发展。用好学科交叉“催化剂”,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培育一批博士硕士点,扩大专业研究生规模。 多措并举深化内涵质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系列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环高校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建设,鼓励校企政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交叉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项目制、订单式培养。丰富拓展人工智能领域三创活动,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多管齐下提高服务能力。加快引进或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或团队,鼓励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强化大数据智能、高级机器学习等基础理论研究,优化“赛马”“揭榜挂帅”机制,面向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征集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主体,选拔领头羊先锋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基地,支持高校筹建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前沿科学中心等,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育一批高端智库,提升服务科学决策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