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奉献爱心可通天地,桑梓感恩记情能贯日月。”在四川省芦山县思延镇侨爱新村村口落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印刻在高大牌楼两侧的对联。穿过这座牌楼进入村子,一条条道路干净平整,新建的房屋整齐划一,2013年芦山“4·20”强震带给这里的伤痕已被抚平。 “村里的基础设施全部由侨胞捐资修建,原来的‘草坪村’就有了现在的新名字。”村党支部书记余洪强说。 近日,记者来到侨爱新村,看新居更美,产业更兴,致富路更宽,这座凝聚着华侨华人爱心的小小村落已经焕然一新。 安居—— “新房子没出一点问题”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草坪村灾情严重。“之前住的老瓦房在地震中损毁严重,80%成了危房。”余洪强回忆说。 在灾后重建中,资金如何使用、房屋质量如何保障是村民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定不能让村民们花钱买‘豆腐渣’。”余洪强下定了决心。 古稀之年的晋照祥承担了“找茬人”的职责。被村民选举成为村自管委主任后,晋照祥成了村里的“大管家”,他全程负责与施工单位沟通,把关工程质量,跟踪资金使用。 “从施工方的考察筛选,再到动工后的摆砖等工序,我们都让村民参与进来,亲眼看着。自建委起到了连线作用,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余洪强说。 “专款专用,钱要用到正路上,不能出一点差错。房子质量一定要符合设计要求:商品混凝土不能换成自拌混凝土,一栋房子该用多少钢筋要按标准来,不达标的建材坚决退回……”“斤斤计较”的晋照祥一直记着余洪强的嘱托:“自建委不拿一分钱,但是职责很重要,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房子建好后,经历过几次大大小小的地震,没出一点问题。”晋照祥很欣慰。 随着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自建委成了自管委,晋照祥依旧没有闲下来。如今,哪家房屋渗水了,哪条路上的井盖坏了,都是他牵挂心头的要紧事。“婆婆妈妈的事情都要管一管。”晋照祥笑着说。 致富—— “在家创业劲头更足” 沿着侨爱新村里宽阔平整的道路前行,村里处处一尘不染,没有垃圾。抬眼可见云雾环绕青山的美景,一幅美丽乡村的生动画卷正在这里铺开。 余洪强介绍说,随着思延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和351高速公路的通车,周边几个村子的村民也陆续搬至侨爱新村。“管理上要动脑筋了。”余洪强说,村里一直鼓励“人人参与,搞好家门口的卫生”,并进行季度检查和年底评比、制定奖励措施,提高村民的积极性。此外,村里还设置了卫生公益性岗位,安排专人打扫公共区域。 家乡美,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下来,扎下根。2018年,在外务工多年的“90后”余万元回乡成立了芦思华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 “家里修得这么漂亮,谁还想在外浪迹?在家创业劲头更足!”余万元说,“现在厂里83名员工都是本地人,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在厂房租用和装修上,村里帮了我不少忙。现在厂子刚起步,运转得很平稳。” 建好新村、管好新村,更要发展好新村。据了解,在自管委的组织下,村里相继开展了厨师、缝纫、电焊等技能培训班,让更多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挣钱,不再出远门打零工。此外,村民们还依托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猕猴桃、蒲公英等种植业,培育生态旅游业。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是许多村民的新生活。 感恩—— “要把爱心传递下去” 在村陈列馆中,余洪强指着一张张照片,动情地向记者介绍着重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村民们建房能够享受国家财政补贴和贴息贷款,村里的基础设施全部由侨胞捐款修建。” 地震发生后,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侨资企业和涉侨基金会通过国务院侨办“侨爱工程—心连雅安芦山”行动,共向芦山震区捐赠款物1.26亿元人民币。按照统一规划,4500万元人民币的侨捐资金投入到草坪村的震后重建中,主要用于建设新村基础设施、侨爱文化广场、留守儿童之家、青少年之家以及综合服务中心。 侨爱新村的发展也一直牵动着海外侨胞的心。2016年4月,在芦山“4·20”强震3周年之际,40多名海外侨胞在国侨办的组织下实地考察了侨爱新村的重建情况。余洪强对此记忆犹新,他指着当时拍摄的照片向记者介绍:“国侨办领导和侨胞代表授牌‘思延侨爱新村’,悬挂在村口的牌楼上,他们还纷纷肯定村里产业致富的路子。” 侨爱路、侨爱文化广场等地名、村口和村民家门口的感恩对联、陈列馆里记录侨胞爱心的照片和资料……走在村里,可以从许多细节处明显感受到村民们的感恩之心。记者在村陈列馆里看到的一句话——“侨爱新村将成为侨胞的第二故乡”,道出了村民们最朴素的、最真挚的感情。 “要让子子孙孙都晓得,我们这么好的房子是谁帮助我们修建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余洪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