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福建日报记者通道远程 邮箱 传稿
222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马来西亚站 > 华人之光 > 正文

听爱国侨领梁金山后人追忆刻骨铭心的往事

——“为了祖国,我可以捐献一切”

2020-07-30 09:25:47  严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兰楚文  

梁金山(资料图片)

 在云南保山,说起爱国侨领梁金山,几乎无人不知。

他曾远赴缅甸打拼,积累丰厚家产;他曾为国纾困,捐赠大量金钱、物资用于支援国内抗日战争;他捐资修建的惠通桥跨越怒江天堑,连通滇缅公路,让中缅互惠互通更加便利,也成为抗战时期物资运输的“功勋桥”;他的爱国情怀、桑梓深情至今仍为人们传颂称道。“东有陈嘉庚,西有梁金山”,这是国人对他的怀念,也是对他的赞誉。

日前,记者来到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方家寨,在梁金山的故乡见到他的后人,听他们讲述这位爱国侨领的传奇一生。

慷慨又抠门的“梁大爹”

“过去,我爹一回家,就会在庭院里支起火塘,拾几块柴火,一边烤火,一边给我们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他说得最多的是要能吃苦,要好好做人做事。”64岁的梁有玲坐在梁金山纪念馆的庭院中,与几位姐姐聊起和父亲梁金山共同度过的岁月,眼前的一砖一瓦写满回忆。

这座位于蒲缥镇方家寨的纪念馆是梁金山故居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梁金山从缅甸回国定居,与家人在此生活。

方家寨是梁金山多年魂牵梦萦的故乡。1882年,他出生在方家寨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几亩薄田和割马草卖为生。

梁有玲还记得,父亲常给她们姊妹几个哼唱年少时挂在嘴边的赶马调。“我爹说,他小时候家里没钱,没上过学,也不认识字,只能帮人赶马、当搬运工,什么苦活都干过。”

保山位于中缅边境。早年,不少保山人选择去缅甸谋生。梁金山便是其中之一。1900年,18岁的他赴缅打工,几经周折,在当地一家银厂找到一份工作。凭着踏实肯干的性格与机智灵敏的头脑,没过几年,梁金山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商与侨领。梁金山参与修筑铁路、公路,开办银厂。银厂正式投产后,月产白银30余万两,梁金山大获其利。其间,他因与英国人合资经营一家银厂时,发现矿洞有塌方迹象,及时果断组织工人撤离,而被英国女王当面嘉奖。

生活富足之后的梁金山始终关心华工,心系同胞,常常扶弱解难。即便晚年回到家乡生活,每逢乡亲手头不宽裕时向他求助,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我们小时候跟着我爹去买柴火,他每次都会给人多加两块钱,说‘一块钱是脚步钱,一块钱是汗水钱’。集镇上卖柴火的农户都认识这个‘梁大爹’。”在梁有玲的印象中,对人大方的父亲却对自己十分“抠门”。“我爹的衣领、袜子破了,都是补了又补。有一次,我看他的袜子破得都补不起来了,就用零花钱悄悄给他买了一双新袜子。他见了就怪我浪费,念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如果记名,就不算捐款了

梁有玲记得,1977年父亲去世时,“没有存款,身上只有80多块钱”。“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我可以捐献所有的一切。”这是梁金山常和子女们说的一句话。他这么说,也这么做。

抗日战争时期,时任缅甸华侨会长的梁金山积极投身抗日运动,募集资金支援抗日前线,呼吁广大侨胞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捐赠80辆“大道奇”卡车和1架飞机,支援祖国抗战。当时中央政府派给云南发行的“救国公债”,他一个人就认购了指标总数的一半还多,并坚持每月捐款直至抗战胜利。

1942年,由于日军大举南侵,缅甸告急。梁金山动用自己公司的120辆卡车,昼夜抢运,把积压在缅甸仰光的10余万吨国际援华物资送到中国,为抗日战争输入了大量血液。

据说,梁金山晚年时有人问他:“你为抗日战争捐过多少钱?”他回答:“你我都是炎黄子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永保祖国和人民安宁幸福,你我应该把一切献给祖国,出于一片真诚,从来也不记账呐!”

“我爹从不计较名利得失。他说过,如果记名那就不算捐款了。所以,他从不留下捐款的票据或证明,也算不清究竟为国家、为家乡捐了多少。”梁有玲和兄弟姐妹还常聊起父亲的另一段往事:20世纪30年代,考虑到怒江天堑阻碍中缅贸易发展,梁金山决心捐资建桥。他请来美国工程师,又购买各种建桥器材,耗时3年,终于在怒江上架起一座全长123米、宽6米的钢缆吊桥。竣工之后,人们提议将桥命名为“金山桥”,可梁金山毅然拒绝。他说,这座桥是为中缅两国人民互惠互通而修。最终,这一中国境内首座横跨怒江的汽车桥被命名为“惠通桥”,并在抗战时期作为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冲,担负过运输大动脉的重任。

“我爹胸怀一份大爱。他常常教育我们,要爱国爱家,因为有了国才有家。”梁有玲说,父亲的爱国情怀深深影响着她们兄弟姐妹。虽然大家大多从事着平凡的工作,没有父亲那般光辉的经历,但是这份精神与情怀成为梁家后人最宝贵、最骄傲的财富。

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时光如白驹过隙。梁金山去世已有40余年。从少时贫穷、闯荡海外,到青年发家致富、成名立业,从中年支援抗战、为祖国倾尽所有,到晚年落叶归根、为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值得书写。如今,惠通桥依然屹立于怒江之上,见证世事变迁。梁金山的故事仍为保山人民深深铭记,并广为传颂。

2015年,位于方家寨梁金山故居中院的梁金山纪念馆对外免费开放。走进这座极具特色的“四院五天井”式院落,仿佛走近了梁金山的一生。展厅内展出的梁金山生前生活用品、信件、书刊、照片等70余件珍贵实物,默默讲述着这位爱国侨领的一片赤子之心。

“我就出生在这个院子里。小时候,我爹教我们说英文,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那些场景我都记得。”梁有玲的胞姐梁有菊一直在方家寨生活。站在纪念馆的庭院中,望着眼前熟悉的场景,忆起父亲,她有无尽感慨,亦有无限骄傲。其实,不只是她,整个方家寨都为这里曾经走出过梁金山而感到自豪。

作为梁金山最怜爱的幺女,梁有玲继承了父亲敢闯敢拼的性子,在大理退休之后也没歇着,而今经营着3辆客车,做运输生意。

“我们从小在我爹身边长大,耳濡目染。我爹没怎么读过书,但是他的境界却让我们望尘莫及。”梁有玲记得,即便到了晚年,父亲也从未真正退休过,总是操心着家乡、国家的发展,投资修建昆明志舟体育馆(现国防体育馆),把中国侨民银行的股份全部交给国家,还在维护文物古迹、修筑保腾公路、勘探矿业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梁金山生前在亲笔书写的《告诫子孙书》中这样说:“吾多年谋生海外,凡我同胞均视之如亲骨肉,外人欺辱如刀割,我心恨之入骨,愤而不平。国难八年,我一心献国,国亡即家败。窃思人生斯世,要做个模范人物。”

父亲的教诲早已深深印刻进梁有玲等儿女的心中。“我们后代都会努力发扬父亲的精神,并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梁有玲说。


ADD: 18M, Lorong Thambi Dua, Pudu,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03-21448972, 21448872 FAX:02-21412030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