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传播有“术”传承有“路”
nd.fjsen.com 2022-02-28 09:00:30 来源:闽东日报 我来说两句
“来了,来了,板灯龙来啦。”日前,在周宁县礼门乡仕本村,伴随着鼓乐声,近百条木板连缀起来的板灯龙,在表演者或高举或侧旋的动作中蜿蜒前行,围着非遗“唐宫走礼”,村民争相点炮迎“龙”,整个街道呈现一派热闹景象。 “我们过年期间都会舞板灯龙,尤其今年元宵节恰好碰上李氏三年一贡的‘唐宫走礼’表演,所以热闹程度比往年更甚。”周宁县礼门乡仕本村村民李文强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周宁人,我就愿意看这样的节目,既接地气又很艺术,还传承了非遗。”周宁本地摄影爱好者叶梅英一边拍摄,一边不停地感叹,几年前的周宁,还很难看到这样的场景。 众所周知,周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山区县,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正被世人淡忘。同时,机器制作逐渐取代了手工,像周宁虎头鞋、民间剪纸等制作技艺几近失传。 为找回这些非遗“老手艺”“老物件”的“存在感”,让传统非遗文化“抖”出新花样,近年来,周宁县委、县政府认真谋划,不断创新非遗保护方式。县文旅局和相关部门积极收集第一手非遗材料,建立非遗项目库,完成各项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 据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肖吉香介绍,加上日前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三月三驮灯习俗”“木拱桥营造技艺”两个项目,目前,周宁县内拥有鲤鱼溪护鱼习俗、杖头木偶戏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2个。 除了积极做好非遗申报工作,周宁县还不断在增强非遗项目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上做文章,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依托“三月三”畲族文化旅游节、驮灯文化旅游节、鲤鱼溪文化旅游节等各类民俗节庆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演艺节目,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去年,在福州市三坊七巷举办的周宁全域旅游推介展上,惟妙惟肖的杖头木偶剧戏,在直播平台上吸引成千上万人点赞观看,“非遗+短视频”“非遗+直播”等创新传播方式,让周宁这些传统老手艺真正实现“破圈”发展。 今年春节,让周宁县剪纸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汤奶照自豪的是,围绕自己“福文化”剪纸作品做的视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被上万观众点播观看,许多外地客人更是慕名而来,登门求购。“祖辈的传统手艺不能丢,这一剪就是几十年。”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这些手艺传承发扬下去。 去年以来,为了帮助像汤奶照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圆他们的非遗传承梦,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爱上非遗,周宁县不断加大对重点非遗推广研究企业和平台的扶持力度,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通过开设“非遗说党史”“周宁年味特辑”等短视频宣传栏目,为“老手艺人”搭建传统文化传播平台,让非遗文化传播有“术”、传承有“路”。 周宁县文旅局局长张陈灼介绍说,周宁县将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厚植非遗传承发展的创新生态,增强传承实践活力,深挖各地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通过设立廊桥等非遗文化展示厅、开展非遗文化旅游节等方式,让“非遗+旅游”“非遗+生活”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常态。(闽东日报 王珊珊/文 林子杰/图 )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