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要闻 > 正文

共护绿水青山 共建生态文明

2022-11-12 10:10:00  作者:张文奎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连日来,随着央视黄金档热播剧《那山那海》上映,在宁德的拍摄取景地火爆全网,宁德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全国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着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奋力谱写出经济“高质量”与生态“高颜值”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宁德篇章。

天更蓝了,让宁德空气常新

秋冬交际时节,在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塘湖面,只见白鹭翔集、鸟鸣啾啾,蓝天倒影在东湖水面上,偌大的东湖宛若一个巨大的蓝宝石。“宁德蓝”是这个季节宁德人朋友圈的高频词,市民出门望着惹人喜爱的蓝天白云,往往拿出手机拍张照,发个朋友圈。

近年来,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宁德市生态环境专项整治“1+14”工作总方案》《三都澳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1+N”方案》《宁德中心城区臭氧污染专项防控工作方案》等专项行动,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减排0.52万吨、0.09万吨、0.5万吨、0.6万吨。

打赢蓝天保卫战,关键在于源头治理。车行经过宁德中心城区汇绿桥,细心的驾驶员会发现,在道路右上方有块显示屏,第一时间显示行驶车辆的车牌号和汽车尾气排放是否合格。这是我市2020年上线的全市首套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系统,为综合治理机动车污染和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如今,在宁德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车多了、骑共享单车的市民多了、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多了……这些为我们低碳生活提供便利的黑科技频现,成为宁德市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有力注脚。

在生产领域我市也全力推进节能减排。我市治污攻坚扎实完成大气精准减排项目224个,火电行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通过验收,合成革集控区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冶金新材料企业不断完善除尘脱硫设施,青拓集团投入13亿多元建设红土矿运输长廊和废气污染治理设施;新能源和时代新能源总投资近1亿元,建设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工程减排,成为全省锂电行业大气精准治理样板。

发力“双碳”目标,我市积极着力构建核能、风能、光伏、储能等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全市比重均超过70%;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成立寿宁下党双碳学院,系全国首个双碳教育基地;有序推进霞浦低碳海岛、蕉城低碳码头、屏南低碳景区、东侨低碳社区等低碳示范试点;实施排污权、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累计实施碳汇林面积39.1万亩,签发碳汇21.95万吨;指导255家企业购买到1万多吨排污权,交易金额超1.75亿元。

数据显示,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5年的96.1%提升到2021年的99.7%。

山更绿了,让宁德的青山常在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走进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7300多亩的山林,满目滴翠、郁郁葱葱。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绿色生态理念,这始终成为宁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科学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周宁七步镇“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宁德市金牌宣讲员黄娟娟正饱含热情地与七步镇党员干部群众、学生共学党的二十大精神。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动“三库”实践,将黄振芳林场打造成为“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和“森林党校”,并成为全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也成为我市厚植绿色发展家底的典型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76.97万亩、森林抚育233.69万亩、封山育林855.71万亩;大力实施森林景观提升、乡土珍贵阔叶树种造林、油茶等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生物防火林带,加强重点区位生态系统修复和提升,加大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同时,划定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3个省级森林公园、24.47万公顷天然林、34.08万公顷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2016年至今累计营造红树林11450亩,基本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林业生态保护网络;累计创建国家级森林村庄46个、省级森林乡镇7个、村庄157个。

截至目前,全市林地面积99.13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5549.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9.98%,居大陆沿海设区市第一、全省第四。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入榜“中国绿都”。柘荣、寿宁、周宁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称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走出一条“不砍树,也能富”的特色生态之路。就在今年,周宁县为县域范围内拥有碳汇资源的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主体、小微企业等,量身打造专属碳汇金融产品“碳汇贷”。森林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我市花卉苗木、竹产业、油茶、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风生水起,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528.54亿元。

水更清了,让宁德绿水长流

霍童溪作为全省唯一一条河流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随着野外露营经济的兴起,美丽的霍童溪沿线成为网红打卡地。记者来到九都镇云气诗滩,呼吸着新鲜空气,品读诗歌,悠闲泡茶,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文化和生态的双重获得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统筹做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篇文章,采取“高位补短板、精准建长效、特色促延伸”的霍童溪流域链式保护思路,统筹推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五位一体”,走出了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下的水生态保护之路,霍童溪作为全省唯一一条河流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霍童溪成为我市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成效的生动缩影。我市持续实施流域整治项目403个,基本消灭劣Ⅴ类小流域、牛奶溪和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各类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县级污水处理厂实现一级A排放改造、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增加16.5万吨;补齐农村环境治理设施短板,128个乡镇、2135个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转运系统规范处置全覆盖。重点流域、主要湖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市今年首次进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30位城市,位列第27位,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地市进入前30。

漫步于中心城区北港滨河公园亲水栈道,一步一景,怡然自得。这是我市着力推进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和民生“十个十”项目建设带来的获得感。

我市针对中心城区部分河段水质黑臭的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终端处理、活水提质、生态修复等五个方面,采用EPC、EPCO模式,重点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清淤疏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河道两岸环境整治等项目,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今年,我市将继续投入17.115亿元,推进实施蕉城、东侨污水提质增效项目包,分片区、按轻重缓急推进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生产生活污水截污纳管水平。(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