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 09:05:40 作者: 陈容 叶陈芬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跨越山海共成长 以城带乡促发展 ——宁德城乡融合发展一线观察 霞浦东礵岛。王志凌 摄 城与乡,守望相依,相伴而生。 如何拉近“城”与“乡”?近年来,宁德始终牢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嘱托,坚持全市“一盘棋”,用好“经济大合唱”思路,深化山海协作,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不断把城市优质资源要素导入农村,筑牢乡村发展根基,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推动“城”与“乡”双向奔赴、相融向荣。 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8.28亿元、增长4%,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增幅位居全省第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19元、增长7.4%,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缩小至1.8。 城乡统筹 携手共进 眼下,正值霞浦旅游旺季,海岛旅游人数激增。一大早,姜平就开着旅游观光车,来到北礵岛码头接送游客。 姜平,今年37岁,是土生土长的北礵人。202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决心回乡创业,耗时10个月把岛上一座石头房改造成精品海景民宿,用于接待天南地北的游客。他的民宿一经推出,就受到游客的广泛欢迎。旅游旺季客房平均入住率超80%,“五一”“十一”假期更是一房难求。 北礵、南礵、东礵、红礵及其他小岛屿共同组成了四礵列岛。四礵列岛因海洋景观独特,礁石各异,风光绮丽,备受摄影爱好者、户外爱好者的追捧。 “北礵岛是我的故乡,兜兜转转,还是想回来。”姜平表示,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许多农村发生蜕变,成为城市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以北礵岛为例,原来是一个人口逐渐外流的海岛,如今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已建成各类民宿19家,其中不乏外地客商投资兴建。 “畲家拳一招一式虎虎生风,一拳一脚铿锵有力。”走进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气势十足的畲族拳、棍术展示,让人眼前一亮。 金斗洋村有“畲族武术之乡”的美誉,畲族武术传承有序。近些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及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项目资金的支持下,该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武术主题公园、尚武廊等项目,挖掘畲族特色文化转化成特色畲族文创,设计了名为“金金”“量量”的武术福娃,推出了功夫糍粑、乌米饭、菅粽及畲族元素T恤、晴雨伞、碗筷等10余款文创产品,对外打响“金斗洋畲拳”文化品牌,吸引一批批客人慕名而来。 徜徉在闽东乡村,青山绿水间,花香鸟语喧,众客似云来,这样的画面比比皆是。 近年来,我市持续落实帮扶机制,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2条措施”、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5条措施”、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7条措施”、海岛振兴“9条措施”等,统筹推进“老少边岛”共同发展,并深化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同时,持续完善乡村路网、电网、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不断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创建乡村“五个美丽”示范点,打造金牌旅游村,让广大乡村各展其长、各美其美。 山海相“链” 产业协同 我市山海兼备、资源丰富。茶叶、食用菌、渔业、蔬菜、水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涉及千家万户。 近年来,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我市不断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向农村倾斜,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从城市向乡村流动集聚,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近段时间,寿宁县凤阳镇茶农正抢抓有利时节,采摘、加工制作新茶,从茶园到工厂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悠悠茶香。 凤阳,种茶历史悠久,拥有茶园1.49万亩。如何做好绿色“茶”文章,做强富民产业链?近年来,凤阳镇积极利用项目资金,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茶叶品牌,力促茶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凤阳镇已发展茶叶基地1.49万亩。过去一年,全镇茶叶产量3403吨,全产业链产值约3.5亿元。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徜徉于闽东乡村,我们不难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资金、项目、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一条条“四好农村路”连镇连村连景连心。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农村裸房整治、危房改造、农村户厕改造,乡村庭院美化,互助孝老食堂等一批批惠民工程持续落地见效,推动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资金、人才、技术有序下乡,助推乡村新业态、新产业崛起,实现“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走进位于凤阳镇的宁德市帮利茶业有限公司,调味茶生产线正在运转,多名工人正加紧制作和包装产品,操作间里一片忙碌景象。“当前新式茶饮市场发展迅速。”企业负责人介绍,早在2018年,当地企业福建和隆茶业有限公司引进了调味茶生产线,生产调味茶,冲刺“新赛道”。 2023年,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福建和隆茶业有限公司与福州市帮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办宁德市帮利茶业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调味茶产能,并通过企业建设仓库厂房,政府建设冷库的方式,协力共建茶叶深加工仓储物流中心,有力提升凤阳茶叶仓储能力。预计2024产值将超1亿元,合计纳税10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目前,已面向凤阳镇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为此,我市持续深化优势农业提效专项行动,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实施“八个一”工程,市县联手推动优势农业“三产三新三链”融合发展。2023年,全市“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突破2300亿元。 金融活则产业兴。“我们村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周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一路支持。”首章村党支部书记陈桂清介绍,不久前,周宁县首章茶叶专业合作社向周宁县农信联社申办的30万元产业资金贷款顺利到账,并投入使用。 首章村位于周宁县玛坑乡东北部,共有茶园1200亩,由村党支部领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抱团发展茶产业。为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年初村民商议,希望引进一套红茶生产线设备,但资金存有缺口。周宁县农信联社金融助理获悉情况后,立即对接合作社开展实地调查评估,仅用2天就成功办理贷款授信30万元,及时帮助村民化解资金难题。 为保障特色产业持续“开花结硕果”,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用心用情服务“三农”发展,持续加大优化农村金融供给,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特别是针对农村经营主体存在的融资缺乏抵押物、贷款担保难等问题,我市搭建了全省首个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创新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机制,使得许多农村“非标”生产要素在银行贷款中可以成为抵(质)押物或增信资产,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目前,该平台共上架金融产品279个,累计融资15.24万笔,金额178.85亿元,惠及全市10万户以上农户。 汇聚智力 城乡共建 立夏时节,淅淅沥沥的小雨滋养着屏南县屏城乡南湾村的梯田,田野里生机盎然,农户抢抓好时节,整地、引水、打田埂、育秧苗…… 望着田间忙碌景象,“新农人”邱桂敏感叹道:“今年是我种地的第四个年头了。” 南湾村位于屏南县屏城乡西南方向,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曾是茶盐古道上的重要站点。然而,前些年古村邂逅“外出大潮”,南湾村仅剩三四十人留守,一座座老宅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村里的千亩梯田也尽数荒芜,村庄几乎“停滞发展”。 2020年,怀揣着“兴农梦”回乡创业的邱桂敏偶然目睹了南湾村上千亩撂荒梯田,尤为震撼与惋惜。于是,她流转了200多亩水田,复垦了50多亩种植水稻。2021年,借着全县范围内开展的“党员领导干部认领一亩田”活动的东风,水田复垦面积增加到100多亩,并逐年增加。 2022年,屏南县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邱桂敏成为第一批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开始更加积极地探索乡村振兴的各种可行性模式。 结合农耕文化,邱桂敏策划了一系列文化创意活动,举办了田间音乐节、梯田农耕文化节、“一亩田”认领仪式等,在南湾周边搭建观影台,打造南湾摄影基地,向外界推广、宣传南湾文化与南湾风光,吸引各地8户18名“新村民”入驻,在南湾研究传统非遗文化、开民宿、做文创,曾经籍籍无名的偏远山村摇身一变成为网红“艺术村”。 今年,邱桂敏的“田园梦”又有新计划,那就是试点智慧农业,在南湾村田间安装农业气象站、土壤监测仪、空气监测仪以及监控设备等,开启慢直播。“等6月份设备全部安装完成后,认领者就可以随时观看水稻生长情况,见证水稻发芽、茂盛、丰收。”邱桂敏憧憬地说。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如今在闽东,越来越多像邱桂敏这样的乡土人才正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要素。我市围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等环节同频发力,实施“工作力量下沉”行动,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这一广阔舞台上“蓄势赋能”。 2023年,全市567名驻村第一书记、622名乡村振兴指导员、1500多名科技特派员、398名金融助理员、451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行走于田间地头,把智慧和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在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描绘出一幅共建共创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画卷。(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 叶陈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