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是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诗句,抒发了诗人新婚后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与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重阳节的习俗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也是一个家人团聚、充满思念的日子。在老北京有相偕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等习俗。 登高紫禁隈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日,北城居人多于阜成门外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南城居人多于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登高。”明清时期,登高是北京人重阳节的主要习俗,真觉寺和法藏寺是主要登高处。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寺内的金刚宝座塔建于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总高17米。胡玉远主编的《日下回眸》说:“台高5丈,缘石阶可登,极目四望,长河蜿蜒如带,乱叶飘丹,西山凝紫,斑斓景色一览无余。”法藏寺位于原崇文区境内,建于金大定年间,寺内的弥陀塔高30多米,内设旋梯可以登临,每年重阳节,人们络绎不绝,来此登塔远眺。 重阳时节,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宜登高望远。早在战国时代民间就有重阳登高习俗,汉代逐渐盛行,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唐代朝廷正式批准重阳为节令。孙思邈《千金要方》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云:“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明清两朝,皇帝亲自到万岁山(即景山)登高祈福,皇后妃子们则在故宫的御花园堆秀山登高眺望。明代史玄的《旧京遗事》记载:“万寿山俗云煤山,圣上重九日登高于此。”康熙皇帝有御制诗《九日幸景山登高》:“秋色净楼台,登高紫禁隈。千门鸣雁度,万井霁烟开。翠拂銮舆上,云随豹尾来。佳辰欣宴赏,满泛菊花杯。” 《燕京岁时记》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北京的老百姓登高主要是赴西山八大处、香山、五塔寺、北海、景山五亭、陶然亭等处所。清代通州人杨静亭有《竹枝词》曰:“土城关外去登高,载酒吟诗兴致豪,遥望蓟门烟树外,几人惆怅尚题糕。”清末民初的学者夏仁虎有《九月登高昔在天宁寺》诗:“天宁扫塔江亭醉,九日登高会己阑。踏过煤山来万岁,琼楼玉宇试高寒。”赵珩先生在《百年旧痕》中写道:“清末民初登高一般在南城的天宁寺,天宁寺地势比较高,可以俯瞰北京。还有的去陶然亭,陶然亭也是登高的地方,所谓‘与君一醉一陶然’是也。” 又见花糕各处忙 杨静亭有《都门杂咏·论糕》诗曰:“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花糕又称重阳糕、菊花糕,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料,加糖蒸制而成。 吃花糕是老北京重阳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因为重阳节有登高习俗,而在平原地区无山可登,“糕”与“高”同音,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元代方志学家熊梦祥的《析津志》曰:“九月九日,都人以面为糕,馈遗作重阳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载:“九月九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明代博物学家、诗人谢肇淛在《五杂俎》引吕公忌曰:“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旧时老北京花糕主要有两类,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制造以供用。”每一类的品种又很繁多,如槽子糕、桃酥、碗糕、蛋糕、萨其马、蒸糕、五色糕等。 《帝京岁时纪胜》曰:“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醢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穿山楂,绕街卖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染铺赈济饥贫,閧然如市。”邓云乡先生在《燕京乡土记》中说:“北京有名的饽饽铺如八条的瑞芳斋、前门外的正明斋、东四的聚庆斋都做优质的花糕,酥皮枣泥馅两三块一叠,中间加上青梅、瓜条、山楂、葡萄干。” 满园花菊郁金黄 白居易有《重阳席上赋白菊》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可见魏晋时期就有了重九赏菊、饮酒的习俗。《燕京岁时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赏菊、饮菊花酒是老北京人度重阳节又一风俗。 北京的菊花品种繁多,《燕京岁时记》引《日下旧闻考》曰:“盖京师之菊种极繁,有陈秧、新秧、粗秧、细秧之别。”明朝迁都北京后,种菊艺人云集京城,菊花已达900多种,到了清代,已逾千种。《帝京岁时纪胜》说:“秋日家家胜栽黄菊,采自丰台,品类极多。惟黄金带、白玉团、旧朝衣、老僧衲为最雅。酒垆茶设,亦多栽黄菊,于街巷贴市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 菊花,秋之骄子,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富有神韵,品质坚贞,历代文人墨客青睐之,赋诗文咏之。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菊比喻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赞美菊花凌风傲霜的坚强品格;黄巢《咏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以菊花表示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和宏大的胸襟与抱负。 明清时期,北京天宁寺是赏菊的好去处。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曾称为“光林寺”“天王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明正统年间重修时改名“天宁寺”。从明朝末年始,天宁寺逐渐成为京城赏花、拜佛的好去处。到了清代,寺中设有花圃,花卉繁茂,花团似锦,尤以多姿貌美的菊花繁多而闻名京城,成为金秋登高赏菊游乐的好地方。清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诗曰:“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犹带玉人来。” 菊花酒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九日采茱萸 唐代诗人万楚《杂曲歌辞·茱萸女》曰:“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裾……”诗中提到的佩茱萸为重阳节习俗之一。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唐朝诗人张说有“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的诗句。 茱萸全称吴茱萸,又称越椒,是一种芸香科植物,它有散寒止痛、温中止泻、开郁杀虫之功效,古代有“吴仙丹”和“辟邪翁”之称。王维有《山茱萸》诗曰:“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老北京人在重阳节或插茱萸于头上,或佩戴于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以解除凶秽,招纳吉祥。王昌龄有诗曰:“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郑学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