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28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邱丽娟) 近日,由省委文明办主办的“对话文明——全国文明城市系列网络访谈”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12月25日,宁德市委副书记、创城常务副总指挥曾智勇接受东南网视频专访,并就宁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的成效、经验以及下一步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思路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宁德市委副书记、创城常务副总指挥曾智勇接受东南网视频专访。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摄 冬日的闽东大地,天蓝水碧,城美人和,新宁德活力迸发,一座生态宜居、文明时尚的幸福之城,展现出其独特的风姿韵律。 11月20日上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宁德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首创首成”,成功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宁德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件大事、喜事。我和全市干部群众一样都非常激动、倍感振奋、倍加珍惜。”在曾智勇看来,这份荣誉的获得,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得益于省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关心支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 图为曾智勇回答记者提问。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摄 曾智勇介绍,宁德过去是“老少边岛贫”地区,2000年才撤地设市,是全省最年轻的城市,也是全省唯一的“一市辖一区”的设区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历史欠账也比较多。通过这些年的创建,宁德发生了巨大变化。 访谈中,曾智勇娓娓道来宁德的变化,一个是看得见的变化,另一个是感受得到的变化。他认为,通过这些年的创建,宁德人的素质变高了,城市更加文明;交通条件变好了,出行更加顺畅;生活环境变美了,功能更加完备;夜晚变宁静了,空气更加清新。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三年的创建时间里,宁德市始终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坚持把为民、惠民、靠民、育民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在民生福祉上狠下功夫,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广泛发动群众共创共建共享,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图为曾智勇回答记者提问。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摄 据介绍,三年来,宁德一方面加大民生投入,办好社会事业,每年将80%左右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3年累计投入700多亿元。另一方面,广泛发动群众,形成全民自觉,组建了3700多支志愿者队伍,20多万市民“组团”参与志愿服务行动,常态化开展近百个志愿服务项目,开发运行“宁德创城”APP智能管理系统和“文明宁德随手拍”微信小程序,激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创城的“主角”。 如今的宁德,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在方方面面得以展现。文明,已经根植在这座城市,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 在全国众多的城市比拼中,宁德何以胜出?有何妙招?曾智勇说,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单靠几个部门是抓不好的,必须通过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带动党员干部的绝大多数,然后再动员全市上下共同参与,形成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的创建格局。宁德在创建过程中总结了指挥调度“扁平化”、基层管理“网格化”、干部考核“常态化”、文明实践“平台化”等做法。 在抓好软硬件补短板工作的同时,宁德严格对标对表测评体系,全面梳理“回头看”40多项失分文档,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多批次组织文档工作组骨干人员赴外省先进城市学习。组织骨干力量成立文档专项工作组,建立文档工作分工及运行机制,严格落实一把手签字程序和通报制度,强化和落实单位文档工作责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创建文明城市不只针对中心城区,还包括辐射区域的农村。”曾智勇说,三年来,宁德以创城为契机,结合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整合资源,以城带乡、城乡共建,让城乡居民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这次创城成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我们不仅要保住这块牌子,还要让这块牌子更亮。”访谈最后曾智勇向记者说道。 针对下一步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曾智勇表示,未来宁德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保持只争朝夕的干劲、滴水穿石的韧劲,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迈进。认真总结创建过程中的得与失,把好的经验和做法用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设立创建工作的常设协调机构,与城市管理委员会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常态化开展城市管理专项工作和综合整治、联合执法行动。同时,积极探索智慧社区等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模式,以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进展,以文明创建的新成效,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 访谈视频将于近期播出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