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省住建厅副厅长王明炫赴我市调研城市管理工作,其间特别前往仕林东湖小区,实地了解省委省政府202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十五个垃圾分类示范区之一的工作进展情况。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东侨居民们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绿色双碳宜居生活带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目前,东侨已在47个小区建成96个垃圾分类屋(亭);全市首台厨余垃圾专用清运车正式上岗投用,全省首家县级低价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投入使用,初步构建起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机制的闭环体系;“水滴分”平台,因为行之有效的“五三一”运行机制,不仅荣获福建省体制机制创新三等奖,还获得了省第四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在2021年度“‘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先进典型遴选活动中,“互联网+垃圾分类,引领新时尚”案例被推选为省优秀公众参与案例…… 一张张“成绩单”,一份份奖状,彰显的都是东侨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力量,持之以恒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累累硕果”。东侨城管分局局长吴松晖表示,下一步,将全面升级“水滴分”平台,将其纳入智慧社区系统,并融合碳普惠理念,加大宣传力度,扎扎实实提升居民知晓率、参与率和准确率,东侨争创跨入全国垃圾分类先进行列。 “五三一”机制 巧解垃圾分类难题 3月9日上午,东城国际小区内热闹非凡,嘉宾云集,迎来各县政府主官参加的全市城市和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现场观摩。 东城国际小区是东侨首批建成垃圾分类屋的小区之一,春节前建成,农历正月十五后全面启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小区的卫生环境已有很大改观。“以前摆了很多垃圾桶,没有及时清理,出门或回家时经过都有一股臭味,现在垃圾都集中在垃圾分类屋投放,小区见不到一个垃圾桶。”该小区原物业经理陈新銮告诉记者。 东城国际小区今昔面貌的改变,可以说是东侨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的缩影。而“水滴分”平台,则是该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强力“助推器”。“该平台整合了二维码、投递记录、积分排名、垃圾识别、积分商城等功能,采用‘一户一码’实名制,居民准确分类投放垃圾后获得相应积分,可用于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抵扣物业费、购买家政服务等,全国首个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建行物业费系统也已落户东侨。”吴松晖表示,“水滴分”的创新在于,改变传统由政府或垃圾分类公司出资奖励的做法,动员当地知名商家企业公益参与,拿出自己的产品优惠兑换,帮助商家或企业引流,建立起商家企业与居民“点对点”新商业模式,“水滴分”与银行积分兑换新机制,成为了福建省首个政府垃圾分类的智能化大数据管理平台,进一步拓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享实惠+商家获客流+政府得妙招”的“三赢”之路。 自“水滴分”平台推广使用以来,通过宣传栏、标语和动漫视频等方式向区内居民进行宣传,联合商户举办5次大型线下积分兑换活动,参与商家26家,居民兑换礼品达8000份,大大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东侨已有1.8万户居民注册了“水滴分”平台,注册率超过60%,总积分达近142万分,平均每户积分达177分,最高积分为2632分,居民们都十分乐于接受这种垃圾分类模式。 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类走进德育课堂 垃圾分类,不仅要走进居民生活,更要从小走进娃娃心里。 2020年12月22日,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湖滨社区举行,“水滴分”垃圾分类管理模式首次走进校园;2021年4月1日,由东侨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东侨分局等五部门联合主办的“小手拉大手——‘水滴分’垃圾分类进万家”活动正式启动……“东侨模式”由此通过校园、通过孩子,走进千家万户,逐步实现垃圾分类知识全覆盖。 活动期间,宁德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邀请家住水岸阳光小区的162位家长来到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并指导家长们注册“水滴分”,目前该校家住水岸阳光的家长们已全部加入“水滴分”平台。该校德育处副主任周维兴表示,该校还每月进行一次考评,对于积分靠前的学生及家长进行校级表彰,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编写出全国首本幼儿垃圾分类读本,“水滴分”进入全市小学读本,设立生物角,制作手抄报、手工艺品,举行朗诵比赛……如今,在东侨的各所校园里,垃圾分类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成为了一种常态化宣传,而且各校都采取了不少“妙招”推动学习。 “垃圾分类工作也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养成教育中形成垃圾分类良好传统,与国家提出的‘从下一代抓起,从娃娃抓起’的民族精神是契合的。”东侨教育局教育服务中心主任郑亮红表示,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机制,有利于发挥小手拉大手的带动性作用,为创造“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宜居的“宁德模式”贡献力量。 党建引领 积分制促党员带头学分类 “水滴分”平台推出之初,由于对垃圾分类知识不甚了解,对于平台操作也很陌生,在东侨多数小区里,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工作仍持着比较抗拒的态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上门宣传引导居民注册‘水滴分’,多数情况都是吃‘闭门羹’。”华侨新村原书记汤松园告诉记者,面对这一情况,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鼓励党员先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并根据水滴分后台数据制作党员荣誉榜,公布党员积分情况,调动党员积极性。同时,动员党员在各自居住的小区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的方式,带动广大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华侨新村有一户人家,是垃圾分类“钉子户”。有一次,社区党员上门终于赶上老人和儿子在家,儿子一听二维码、积分兑换,嫌麻烦,立马拒绝注册垃圾分类二维码。党员们详细讲解一番后,老人的儿子仍是断然拒绝。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党员们时常上门和老人唠嗑,告诉她参加垃圾分类的好处,不仅能让环境更好,还能换回日用品。渐渐地,老人的思想开始动摇了,直至表示愿意注册“水滴分”。“自从有了二维码,我妈经常和邻居比谁的积分多,每次兑换活动提回一堆礼品别提有多高兴!”老人的儿子也从抗拒变成了乐于接受,为了方便使用,还特地为老人把二维码过塑成胸卡。 随着“绿色理念”的深入人心,垃圾分类逐渐成为小区居民生活的“新时尚”。“现在每天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小区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文明。”汤松园说道。东侨城管已多次组织社区、物业以及督导员对“水滴分”的“五三一”工作模式进行培训,垃圾分类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全面推行,据不完全统计,受益人口将近10万人。 变废为宝 垃圾转身变资源 9月8日6时许,一辆白色车头、绿灰相间的清运车已开始在东晟泰怡园小区忙着清运厨余垃圾,正式开启它的“第一班岗”。这是我市首台厨余垃圾专用清运车,相比传统清运车而言,具有全程自动化作业、全密闭运输等优点。“该车的投入使用,让居民们看到了垃圾分类更加走向规范化,大家都说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更有意义,参与的积极性也更大了!”该小区业委会主任郑永安如是说。 厨余废弃物作为城市垃圾管理的内容之一,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据吴松晖介绍,清运的厨余垃圾将统一运往蚯蚓生物科技转化基地,压缩粉碎后添加发酵菌种,饲养蚯蚓,蚯蚓粪种植有机蔬菜水果,用蚯蚓替代鱼粉开发大黄鱼饲料,实现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助推宁德绿色产业发展,助力少数民族村和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今年4月30日,宁德市城市管理局东侨分局已与宁德师范学院举行“教学实践基地”暨“厨余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项目”签约仪式,共同推动厨余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该项目在低碳减排中意义重大,据统计,目前通过该技术每天可实现碳减排1.1吨。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后,预计每天可分类出厨余垃圾20吨,实现全年碳减排达到2832.4吨,相当于种植3万株大树。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价值高的废品有人抢着要,而玻璃、泡沫、破旧衣物等却无人问津,只能一烧了之。市场无法解决的低价值可回收物如何循环利用?据了解,宁德市商务局将在东侨试点建立全省首家县级低价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委托有渣士运输资质的宏建公司建立占地30亩的工厂,通过物理压缩、粉碎等方式进行分类打包,然后运往回收工厂“转世投胎”。中心内简易集装箱改造的展示厅集中展示东侨各学校幼儿园小朋友们精心用废品创作的各式萌哒哒的工艺品,邀请宁德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等环保组织来此开班设点,现身说法。此外,有害垃圾处置方面,东侨生态环境分局已对接东侨专业有害垃圾处理企业——宁德市洁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行预约收运。 据介绍,根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及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的全面部署,东侨城管分局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将着力精细管理,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同时,着力习惯养成,从一点一滴做起、从青少年抓起,加强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此外,还将致力通过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助力东侨走向绿色低碳宜业宜居先行区,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为城市实现“高颜值”与“高素质”协同并进添砖加瓦。(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记者:吴宁宁 通讯员 陈健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