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正文
钟团玉:又美又飒 在武术传承中探寻畲族文化魅力
2023-04-03 11:45:00 张颖珍 陈雅芳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陈玲汇  

3月16日,全国人大代表、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党支部书记钟团玉,来到村口尚武亭,用接地气的畲语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与村民共话新一轮发展。

钟团玉给村民讲解乡村振兴内容。陈雅芳 摄

小畲村缘何能走出全国人大代表,成为推介畲族文化的名片,这一切要从钟团玉的习武之路说起。

钟团玉在武风荡荡的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长大。“金斗洋畲族拳,发源于明清时期,泉州南少林和尚铁珠在此隐居,并将功夫传授给村民。南少林拳与畲家古老的盘瓠功夫融合,演化成如今的畲族传统武术。”金斗洋畲族拳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雷盛荣介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当夜幕降临,村内家家户户都能听到练拳、对棍的习武声。“上至90多岁的老人,下至12岁左右的孩童,只要不是身体原因无法习武的,绝大多数都会打畲家拳。”

钟团玉从小便对畲家拳情有独钟。“金斗洋畲家拳长期以来秉承‘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古训,拳术的传承主要以宗族、家庭的形式进行。”钟团玉回忆说,1995年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召开,当时队里缺女队员,她即刻报名。“由于基础薄弱,我每天给自己加练,每天早上5∶00—6∶30,晚上7∶00—10∶30是我雷打不动的练拳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所在的团队获该次比赛二等奖,同年,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中再获佳绩。

钟团玉展示畲家拳的“二指摸珠”。吴庆堂 摄

1997年毕业后,钟团玉毅然返乡。“在村里任职,练习畲家拳方便。”钟团玉以“十年磨一剑”的专注,投入畲家拳的精雕细琢中。

6枚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钟团玉多次代表宁德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大奖赛,喜获骄人成绩,打破传袭已久的畲家拳“传男不传女”的古训,成为金斗洋畲家拳第15代女传人。2016年,钟团玉主演的《畲族拳歌:金斗洋》畲家拳节目还登上了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开幕式。

畲家拳走出小村庄,走入大众视野,却遇到传承青黄不接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快,村里的金斗洋小学关闭,很多家庭搬到城里,孩子接触和学习畲家拳的机会越来越少。”钟团玉说,畲家拳包括练步、三角站、四门等过程,许多孩子觉得枯燥,坚持不下来。

为了扩大畲家拳接触面,钟团玉代表村里与康厝中心小学、宁德市民族中学结对,设立畲族武术兴趣班;每年寒暑假在村里免费办班教授畲家拳;每周到城区为在市区上课的学生提供培训。“只要孩子愿意学,我们都会创造条件,倾力教授、传承,让畲家拳越走越远。”钟团玉直言。

随着村里熟悉畲家拳的村民老去,对畲家拳的保护、传承和推广迫在眉睫。在钟团玉看来,畲家拳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要让畲家拳以更规范的方式传承。她牵头成立福安市畲族传统武术协会,创作、编排《畲族拳操》,编撰《畲族传统武术套路教材》,系统梳理畲族传统武术历史来源、招式套路,致力推动武术教学发展;将体育、舞蹈等元素融入畲家拳对练中,优化武术动作,让畲家拳为年轻一辈所接受。

2021年,钟团玉当选金斗洋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她对畲家拳的发展也有了新思考。“畲族文化是金斗洋村发展的‘富矿’,只有将畲家拳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村里的发展才可持续。”钟团玉说。近年来,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提升武术传承基地、武术主题公园、尚武廊等项目,完善村内畲族武术基础设施建设,让畲族特色村寨的印记更加凸显;创新推出“周末农家乐+畲家三宝+畲族武术节目演出”旅游路线,以体验畲族文化吸引游客,带动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闽东日报记者 张颖珍 通讯员 陈雅芳 文/图)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