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绿满山川谱新篇——宁德市全方位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
2024-03-14 10:35:00 缪星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陈玲汇  

阳春三月,春风拂绿、万物生长。驾车行驶在闽东山间蜿蜒的公路上,车窗外绿树迎风而立、葱茏俊秀,随处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绿色气息,焕发勃勃生机。

作为“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35年来,宁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逐绿前行,全方位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91.9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68.46%),森林覆盖率69.98%,森林蓄积量5968.69万立方米,居全省沿海设区市第一,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连续三年入榜“中国绿都”。

提升森林质量 

增绿提质“水库”

近日,市绿化委、市林业局组织开展“我为宁德种棵树”——宁德市2024年全民义务植树网络赠苗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据统计,今年来,全市林业部门向公众赠苗6.2万株。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只有通过植树造林,做大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分质量,才能增绿提质‘水库’。”市林业局从事营造林工作37年的李建春高级工程师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厚植绿色家底,构建“绿色水库”,通过科学安排绿化用地、合理选择树种草种等,植树造林面积212.02万亩,森林蓄积量从3010.71万立方米增加至5968.69万立方米。

山高林密的绿色屏障防住了水土、涵养了水源、净化了水质。宁德市通过实施“江河流域生态林工程”等,顺利助推国家水土保持工程、省级重点治理项目工程等建设,2023年,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39万亩,重点流域优良水质、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周宁县成为宁德市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同时,宁德市以林长制为抓手,开展森林督查案件查处整改“清零”攻坚行动,完成2013年至2022年违法图斑查处整改3946个。在全省率先实施森林防火“三网一中心”和“以水灭火”试点,在福安市建设无人机巡护省级试点项目等。另一方面,宁德市深入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共清除互花米草75598亩,营造修复红树林1.9万亩,全市现有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面积37.24万亩。有效筑牢海岸带生态屏障,实现从岸到海联动,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推进生态富民 

着力壮大“钱库”

“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森林蕴含巨大的木材资源,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宁德市充分激活森林物质财富,高度重视竹产业发展,市内多家“以竹代塑”企业产品走出国门,深受欧美、东南亚采购商的青睐。同时,立足闽东气候、地理等优势,围绕周宁、屏南两县高山冷凉花卉产业,辐射做强特色花卉苗木产业,新建花卉设施4.4万平方米,培育优良苗木569万株。打造出了屏南棠口千亩花卉产业园、周宁浦源特色花卉小镇等产业园区,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0.43万亩,全产业链产值34.73亿元。稀缺多肉组培苗份额占全国70%,文心兰销售份额占全国65%。

宁德市还以“一县一品一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增收渠道。柘荣、屏南、寿宁、福安和周宁等县(市)被省林业局认定为2022—2024年创建林下经济重点县。全市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达120.99万亩,带动农户9.26万户,产值41.54亿元。

与此同时,宁德市通过深入挖掘生态服务价值,坚持保护挖掘森林文化,推动林业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打造践行“三库+碳库”生态理念示范区,建设完成黄振芳家庭林场“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暨全国首座“森林党校”。加快发展森林康养、山地运动、亲水休闲养生、湿地生态教育等多类型森林生态旅游。2022年至今,旅游人数达58.88万人次,创收5600多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作为最大的绿色经济体,林下经济正成为宁德乡村振兴的增长极。

发展森林食品 

用绿充实“粮库”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一地有一地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种养习惯各不相同,在产业选择上要依托自然禀赋选特色产业,多方比较、综合考量,选准选优产业。为此,宁德市大力开发木本粮油,探索“绿富双赢”发展之路。

宁德作为省重点油茶产区之一,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立足于此,福安等地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缩短中间环节,实现抱团发展和群众受益;福安、寿宁、柘荣建立3个油茶良种采穗圃,年培育良种油茶500万株。目前,全市油茶总面积29.5万亩,总产值7.64亿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宁德市立足竹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培育毛竹、绿竹特色资源,最大限度释放产业附加值,壮大、做深“一根竹”。市林业局、市发改委等十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八条有力措施,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目前,全市竹林面积136.52万亩,产值29.8亿元。古田县黄田镇百分之三十的人口从事马蹄笋供销,年产量达1.2万吨。福安“百里绿竹长廊”、古田“万亩马蹄笋基地”的产业规模、品牌效益稳步提升,助力群众端稳“生态碗”。

周宁县立足当地生态林地资源和村集体资金,推行“套种+放养”结合的林下养殖模式。黄振芳家庭林场所在的后洋村,引进和谐牧业项目,养殖澳大利亚进口纯种荷斯坦奶牛近千头。

柘荣县将林麝作为特色产业来抓,发挥林麝养殖、保育和麝香产业的高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县域林麝存栏量200多只,年产天然麝香约3公斤,经济价值约1000万元,成为省域内现代养殖领域的新亮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宁德市正努力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路,实现山青水绿、日子富裕。

增强碳汇能力 

固绿创汇“碳库”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宁德市坚决按照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发挥森林“碳库”作用。在广泛植树造林的基础上,有力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2023年完成枯死木清理40.72万株,防治性采伐改造8.32万亩,有效减少因火灾和病虫害等破坏森林资源造成的碳排放。

同时,作为全省海岸线最长的设区市,宁德市湿地面积3.9万公顷,注重发挥滨海湿地重要蓝碳生态系统的作用,推进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完成第一批一般湿地名录编制和发布工作。

“双碳”大潮涌动,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力?

宁德市积极创新碳汇模式。在全国首创《“红色+碳汇”(县域)生态产品评估方法学》,寿宁县“红色+碳汇”平台上线,推出首批11644吨净碳汇交易。推广“碳汇贷”金融服务,将绿色资源要素、碳排放收益作为现金资产,以融促产,盘活资源要素。

周宁县创新“碳汇+”融资模式,引导周宁后洋、苏家山等9个村卖出碳指标3.4万吨,发放碳汇贷136万元;

柘荣县推出“福林·碳汇贷”信贷产品;

福鼎市林业局试点开展全国首单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福鼎后坪国有林场成功落地全省国有林场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

……

不仅如此,为激活碳汇经济,宁德市还引进碳汇开发机构,在周宁和霞浦国有林场试点开展FFCER(福建林业核证减排量)碳汇项目,共签发碳汇21.95万吨,累计实施碳汇林面积10.86万亩,已成交13.6万吨,实现交易收入138.3万元。屏南县计划设计实施CCER(国家核证减排量)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面积39.1万亩。

“‘三库+碳库’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福祉,是国之大者、民生关切。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起‘三库+碳库’重要理念孕育地和实践地的政治责任和担当,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争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等生’。”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晓莺表示。(闽东日报记者 缪星)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