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地方两会声音:“非遗”传承的忧虑

2013-01-26 17:12  伍晓阳 白靖利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晓夏 黄晓夏  
分享到:

新华网昆明1月26日电(记者 伍晓阳 白靖利)“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涧跳菜舞现在后继乏人,各级传承人只有30多个,专业团队仅有1支。”来自云南省南涧县文化馆的云南省人大代表施增菊忧心忡忡地说。

在云南省两会期间,8名文化领域的省人大代表接受媒体集中采访,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并献计献策。后继乏人、资金短缺、观众流失等问题,成为“非遗”传承中代表们普遍感到忧虑的问题。

来自曲靖的滇剧艺术家杨美凤代表说,作为全国知名的地方戏曲剧种,滇剧曾在云南广泛流传,如今只剩下3个滇剧院团,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她说:“我们在北京演出,谢幕5次都下不来,但是在本地,观众却很少。”

“我们下乡演出,台下的观众只有老人和小孩,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来自文山的壮剧团演员黄刘烨代表深有同感。

据施增菊代表介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愿意学习传承“非遗”的年轻人很少。虽然政府对传承人有一定补贴,但不够有吸引力。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多位代表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例如,王杰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所在的大关县政府把他从山上“请”到了县城,成立了芦笙制作技艺中心。由于他制作的芦笙工艺精良,产品供不应求。

施增菊代表说,南涧县也在积极想办法,如出版了跳菜舞教材并组织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希望从青少年群体中培养非遗传承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