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全国两会述评:没改革的突破就谈不上机遇、发展

2013-02-24 11:3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林雯晶  
分享到:

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迎接全国两会述评之一

对37岁的史俊来说,2013年的春天非同寻常——去年,他和两位朋友在山西和顺县李阳镇承包了1000亩耕地,盖起138个蔬菜大棚。今年春节,这里产出的有机蔬菜开始摆上周边城里人的餐桌。

农闲时,史俊总喜欢爬上后山,凝望寄托着他梦想和未来的这片土地:“为这个选择我们搭上了全部身家,压力很大,更充满期待。”

此刻,行进在复兴征程上的中国,也面临着不同寻常的历史节点——这是党的十八大后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进程过半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

宏大的民族复兴梦与每个人的梦想紧密相连,汇聚成动人心弦的“中国梦”。在实现梦想的冲刺中,靠什么提供动力?靠什么攻坚克难?

答案唯有改革!2013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作为凝民心、聚民智、谋发展的盛会,如何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举国关注,万众期待。

改革催生中国梦,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这是两组天渊之别的数字——2012年,中国GDP总量迈上50万亿元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4565元和7917元;而1978年,这组数字分别是3645亿元、343元和134元。

30多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9%的增长率,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创造奇迹的奥秘在改革。纵观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周期,每个周期约10年,恰好对应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改革、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世纪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三轮改革一步步把个人和企业从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实现了中国社会三次关键的历史性转折。

“如果说有‘中国奇迹’的话,那实质是‘改革奇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一语中的,“没有改革,就没有现在的发展。可以说改革为中国梦奠定了前提和基础,改革催生了中国梦。”

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30多年的改革,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急剧跃升,也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孕育了无数梦想。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在黑龙江北大荒当知识青年时最大的梦想就是上大学,但没有机会。1977年恢复高考,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了参加公开平等竞争的机会,不仅考上大学,还成长为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感慨。

30多年的改革,不仅为中国梦奠定了前提和基础,更使中华民族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在胡鞍钢看来,这一观点“言之有据”: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分析看,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世界第三大专利与基础专利申请国;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生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2012年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

“改革带动和释放了中国的人口红利、人力资本投资红利、就业结构变革红利、所有制变革红利、科技进步红利和开放红利。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起飞,融入世界经济,还根本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百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胡鞍钢认为。

没有改革的突破,就谈不上机遇、发展,更谈不上红利。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大推动力

34岁的孔祥元两年前来北京做保安,妻子和女儿在山东曲阜农村。住在城市,他只能旁观着别人的生活。“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孩子中高考受户籍限制,全家来这里生活对我来说难以企及。”他说,“人总得面对现实。”

对梦想,孔祥元并不讳言:“社会在发展,人也在发展。我出来打工,多挣些钱,让女儿受到更好教育,考上好大学来大城市生活。”

孔祥元的现状和梦想,是转型期中国的一个缩影。受益于30多年改革开放释放的制度红利,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国际地位大为提升。而另一方面,城乡社会变迁加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艰难、利益格局渐趋固化、资源环境瓶颈凸显。实现人民的新期待、新诉求、新梦想,任务尤为艰巨。

我国已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起飞期传统的红利逐步衰减。能不能有效转化动力系统,能不能形成新的红利,对我国至关重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说。

“发展的动力何在?改革过去曾经是、现在依然是中国最大红利。就是要抓住国内巨大需求潜力提供的重大机遇、发掘人口城镇化的巨大潜力,而这取决于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实质性突破。”迟福林认为。

当前中国发展和转型中遭遇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大多带有体制机制性因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改革。没有改革的突破,就谈不上机遇、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红利。

——继续激发中国经济活力要靠改革。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不断遭遇“弹簧门”和“玻璃门”,一些行业和领域的行政垄断抑制了市场竞争,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市场信心。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化改革。

——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靠改革。在人口红利消减、劳动力成本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出现变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向东南亚等成本更低国家和地区转移的势头,中国经济传统竞争力受到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否变挑战为机遇,就看改革是否到位。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靠改革。填饱肚子、越过越好之后,今天的人们更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对新的发展成果分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原有的收入分配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二元结构等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改革能否在调整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失衡上取得重要进展,将牵动和影响发展、稳定大局。

——建设“美丽中国”要靠改革。近期全国多地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再次引起人们对生态保护的强烈呼吁。保护生态,光靠政府强制命令远远不够,关键是通过改革建立一整套体制机制。

“十八大后改革形势比较好,上下改革共识正在形成,要尽快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有效释放改革红利。”高尚全说,“未来五到十年的改革,时间空间有限,改革与危机赛跑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绝不可贻误改革的机遇。”

最大限度地聚合推动改革正能量,用勇气涉急流、渡险滩,用实干开新局、写新篇

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已经形成共识。可一具体到某一领域的改革,又往往意见不一,难以在实践中推动。这就是今天改革面临的难题。

改革所处的时代环境和面临的攻坚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现在的改革,动辄牵一发而动全身,错综复杂、难度更大。

“改革进入新阶段,不仅是因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关键是面对的利益关系矛盾比较突出。如果没有足够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改革很难有实质性突破。”迟福林认为,解决改革的思想阻力和利益阻力,关键是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

站在新的起点上,改革正面临难得的重要“窗口期”。“要尽快提出改革的总体方案,用大的力度部署和深化一些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改革。改革攻坚,关键在于实现重点领域和重大课题的实质性突破。”高尚全说。

“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就是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今年应以此为目标,设计出台新的改革蓝图。”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聂高民认为。

展望未来,用改革的红利释放发展的潜力,路径日益清晰:

——瞄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是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精简合并机构,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政府部门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扭曲,把可以由市场办的交给市场,把可以由社会组织办的交给社会组织,把应该由政府办的办好。

——瞄准释放城镇化的巨大潜力推进改革。现阶段中国发展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而城镇化潜力发挥最大的阻力在城乡二元结构。今后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结合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财政体制、社会管理职能、土地管理制度等多方面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瞄准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改革。进一步推动资源价格、税费和环境税改革,以经济杠杆撬动企业和地方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由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现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

——瞄准民生改善推进改革。民生永远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建立公平的起点和基本的安全保障网。要通过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社会自律组织的发展,舒缓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要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培养社会稳定力量。

改革释放潜力、激发活力。人们期待,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吹响更加嘹亮的改革号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梦想,注入新的不竭动力。(记者陈二厚、刘铮、安蓓、雷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